每周一本书(73)《围城》

2022-02-15 10:24:41 学秘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围城》


每周一本书,悦读新视界。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医技系辅导员刘金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永不过时的、值得我们好好品读的文学天才钱钟书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再次拜读这部作品,读罢,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久久不能释怀,满脑子都是被自己筑起围城困住的方鸿渐的各个情景,末尾的那个符号,似乎并不意味着终结,反而向我们宣告即将走进另一座“围城”。不禁让我想到我们有太多的大学生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每天除了吃鸡就是王者“农药”,消耗家中的钱财,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得毫不知情,困在围城中不可自拔。



生活林林总总,面对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心平气和的和这种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应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正如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往前走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围城》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如书中人赵辛楣评价主人翁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当认真”。

这本书语言表面上看似“逢场作戏”,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执拗自我,活得太计较,营筑了各自的围城,才有了群体生活中个人心理的不堪与狼狈,每次读着书中各色人物,便会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





方鸿渐是钱钟书描写得出神入化的人物,“民国二三十年,出身乡绅家庭的方鸿渐读大学,受人资助出国留学,得以游历欧洲,这样难得的机会是今天许多人仍羡慕不来的。但是方鸿渐却“视学问与学历如粪土”,混迹几所不同的大学,各处的学习都草草了之,最后买了个假文凭回到国内。

巧的是,父母包办婚姻下的女方不幸去世,方鸿渐“幸运的”有了自由选择伴侣的机会,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而颇有心计的孙柔嘉 利用他的同情心, 使他失去了挚爱的唐晓芙,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回国后他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得益于别人的安排,但每一份工作都败下阵来。慢慢他自觉人生困惑,在以后的很多事情中,他都桎梏于一座又一座的围城。



鸿渐式的绝望并不在于围城存在的必然,而在于他不断的逃离与认清再次重陷围城的无力让人沮丧。我们是方鸿渐,我们用围观者的角度看方鸿渐,同时也可以以围观者的角度看自己,明白人生是进入围城、不断突围、寻求进入新的围城的旅行。

其实,在周而复始的围城里,只要能心平气和的面对绝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然后反抗,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既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于无物之阵中战斗,绝望之为虚妄,希望终将到来,正因为反抗,慢慢才会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希望,而不是方鸿渐式的投降!




人生,围城,我们就是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正如钱钟书先生的爱人杨绛先生给《围城》写书评的“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人永远逃不出围城的束缚与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愿每一个正直青春年华的你能沉下心来认真品读《围城》,好好把握当下,珍惜好大学的生活,学点真本领,能够突破人生的每一个围城。




G2QOXGICRBFY7DXQ72CH5NNGPI.jpg


文字来源:刘金凤

图片来源:刘金凤

编辑:李菲菲

审核:曾旭红



责任编辑:团宣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生活林林总总,面对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心平气和的和这种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