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躬耕壮语沃土,厚植民族情怀——访文学院蒙元耀教授

2023-03-02 14:48:14

踏过大好河山,走过田间小道,一腔热血,一生的追求。他将青春献给了壮侗语族的语言文化研究,也将宝贵的知识财富留给了后代。扎根八桂大地,以壮语研究为一生追求是对他最好的概括,他就是我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蒙元耀教授。

笃志好学天酬勤,志坚苦行终有报

1978年,乘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春风,蒙元耀怀着一个教师梦走进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就读于中文系。“刚上大学的时候,就两个字:‘新奇’。老师们学识渊博,同学们的社会经历也各不相同,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勇于拼搏,善于利用规律学习,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时蒙元耀痴迷于壮语文学科,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当时专修汉语言专业的班级中,同学们都把他冷门的爱好当成笑料,但只有真正喜欢并探索到壮语语法、语音等方面的精妙知识的蒙元耀才最清楚,那隐藏在壮语研究背后的是一片璀璨的宝藏。

1EFB5

蒙元耀教授

19827月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蒙元耀被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专职做少数民族壮侗语言的语言文化、文字的研究工作。在职的十多年间,他整天与壮侗语族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打交道。工作期间,他深深了解到广西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富旺地带,资源优势明显。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语委研究室里内容简陋的壮语词典以及少之又少的研究人员。壮族拥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本民族文化、人才的缺失令人痛心不已,为了留住“乡愁”,蒙元耀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主动承担起文化自觉者的责任。2006年,他完成《壮语熟语》一书;同年,与国家“985工程课题专家、中央民族大学的覃晓航教授共同主持了隆林县壮、汉、苗、彝、仡佬、徕六种语言使用情况的田野调查;2011年,他在各地的壮族聚居区设立了40多个语言观察点,对当地的壮语语言进行录音,建立壮语语言资料数据库,践行民语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蒙元耀谈到由他编辑的《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志》时,特别提及到烟酒可以拉近与少数民族村民的关系。田野调查是语言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与埋首研究迥然不同的研究之路。调查人员要扎根于“未开化的领地”,与村民结交友谊,广泛沟通,深入交流,甚至有时还要比拼酒量,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收获友谊,同时也收获宝贵的第一手语言研究资料。

蒙元耀在自治区民语委会工作十多年,任职期间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相关人员完成了广西40个县的壮语词汇和语法调查,做了大量的壮语新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他主持编撰的《壮语词典》填补了壮文没有解释性语文工具书的空白;《壮汉英词典》荣获全国双语教学工具书优秀成果一等奖,直到今天仍是壮文工作者必备工具书。

巧借云梯登高峰,展翅开阔新天地

1998年,蒙元耀远赴墨尔本大学留学。在西方留学,他得以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壮语的发展。面对西方语言学庞大丰富的资料库,他发现了壮语没有专门记录民族文化、语言类专著的现状。蒙元耀深知,要想壮语文化走出去,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要让世界了解我们壮语的文化底蕴。留学四年间,他研读了很多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书籍,钻研壮族的语言文化,努力将中西方的研究视角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在他发表的博士论文《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之中,介绍了八桂大地上各种珍稀的植物资源,同时对壮族各地的着装服饰,饮食娱乐,民居结构等民俗文化内容都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分析,为壮文、民俗学者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

归国后,蒙元耀谢绝了众多高校的邀请,回到相思湖畔为壮语的发展继续发光发热。“学院和学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为我们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捧着这份情谊,我们就更要尽全力建设好这个专业了。”初来民大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蒙元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教研室老师的力量,用小马拉大车的精神,为学院申请博士点而努力。教研组教师共同凝聚力量,以多申报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为方向,立足我校“民族性”的办学定位,凝练学科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力图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打造成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在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扶植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成功成为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时代进步,昔日的“偏门”学科的价值在今天越发显得煜煜生辉,在有了强盛的师资队伍后,少数民族学科建设日新月异。“最让我骄傲的是学院的办学成果,拿下硕士点、博士点,办学层次提高了,每步都迈向新的台阶”。20133月,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验收,拿到了授予权,2014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跨越,圆了文院师生一个共同的梦想。

鞠躬尽瘁拭灯明,照亮莘莘学子路

一个语言文化研究项目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人才的投入,但研究者从来贵精不贵多。蒙老师指出,热爱是件好事,但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真谛,研究不是浮光掠影,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道路上真正要出成果、出人才,把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来并发扬光大,我们仍然需要负重前行。

尽管已经退休,学术钻研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止。蒙元耀老师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的两大目标:一是编一本专属壮语的语言学概念上真正的语法书,辅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壮语语法特征;二是编一本详解丰富的壮语字典,满足社会需求,帮助更多的学者加强对壮文的理解和翻译。提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蒙元耀老师表示,接下来还有《方块壮字大字典》、《壮语熟语大字典》的编撰、壮语参考语法书的编写以及三本古籍的整理。

语言文化的研究就像一艘永不停歇的船,既然上了船,就只能扬帆。随时进行语料收集,是蒙老师多年来保持的习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有趣的词语或特殊的语言现象,他都会随手记下,并进行分类整理,一点一滴地深入挖掘其中的缘由。尽管年事已高,个人的工作速度和精力与青壮年时期相比都有所下降,但蒙元耀对壮语的研究依旧是热血未凉!为母语的保存与发展做出毕生贡献的愿景也一路激励着蒙元耀坚持下来,不断朝着目标前进。

在采访最后,蒙元耀老师表达了他对文学院学子的期望,“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要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老师负责传授知识,修行还是要靠个人的领悟,做学问切忌自吹自擂,骄傲自满。把一个语言价值研究到极致,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平等的,壮语语言文化研究有一片广阔的未来。”

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这条路上蒙元耀走过千山万水,也仍在继续跋山涉水。四十余载风雨兼程,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蒙元耀老师用实际行动,以谦和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化作指引学生前进道路的明灯。在学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踔厉奋发


责任编辑:教工一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员教师采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