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阅读小组举行阅报评报活动

发布时间:2020-11-13 09:03:24

    “作为全国最权威的党报,《人民日报》是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呢?”“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在“一带一路”倡议这类国际重大选题方面又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呢?”“作为全国最大的报社,《人民日报》对软硬新闻的处理是怎样的呢?”

(讨论的同学们)


    4月25日晚,我院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人民日报》”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来自15级新闻专业,16级新闻与广电专业,17级新闻专业的共13名同学,在学院512教室“围炉夜话”,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召开在即。《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报道。小组成员在阅读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类重大国际议题的报道方面,《人民日报》中正面报道的篇幅更多,根据涵化理论,这种报道方式是否会对受众的认知造成偏差?

    对此,小组成员钱文杰认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确实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但不适合在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大报上出现,也在实际操作当中不适合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据他观察,当前我国反映“一带一路”倡议中出现的问题大多以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因为它们涉及到的问题不仅有宗教文化、地缘政治知识背景,也非常敏感,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难以把握。

    《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最大的党报,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是其重要的使命。小组成员在近1个月的每天读《人民日报》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收获。小组成员王邦讯对近期关于“云课堂”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总结,他发现《人民日报》不同于其它媒体,它是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去报道这件事,透过他们的报道可以看到我国在促进教育均衡,创新教育模式上的突破与努力,报道更侧重大局。

    小组成员马敬楠也认为《人民日报》的文章及语言表达,合乎作为国家形象与党政喉舌的定位。但他觉得《人民日报》今后在文风、报道视角、软硬新闻处理等业务层面,需要结合新的传播格局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在自身改进的同时,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传播平台的作用,形成舆论引导的综合传播形态,更好发挥其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报评报,小组成员也发现《人民日报》在软硬新闻的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小组成员麦梦佳发现头版、要闻版的稿件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是“硬新闻”。除此之外,报纸也会对相关话题进行“软化”处理。如“我与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版块里的《祖父、母亲和我》《盐与城》《鱼鳞瓦》三篇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十分生动。

    小组成员陈婵也在阅读《人民日报》的评论版面时发现,其语言风格温和,多建议性的观点。往往不会针对某个人或某个件事去批判,而是非常接地气,回应民治所惑,内容都是当下老百姓关注的难点、痛点。

(讨论同学合影)


    “对于媒体来说,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呈现不同维度的看法十分重要。”小组成员骆香茹认为,今晚的讨论使大家了解到更加多元的角度和多样的声音,在观点的交换中加深了认识与理解,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事物与世界,也许正是这场交流的意义。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举行阅报评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