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构建“党建+专家+产业”精准帮扶模式,助力广西灌阳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20-10-13 11:07:3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定点帮扶广西灌阳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围绕灌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党建领航扶贫为龙头,发挥工科高校科技优势,聚焦产业帮扶,依托城乡规划、机械设计、环境保护等优势学科专业精心打造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引入到广西灌阳贫困村,构建了党建+专家+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成为了广西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树立了桂工扶贫品牌。

截至20206月,学校定点帮扶的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0544161人减少至2282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00余元增加到5000元,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6%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已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定点帮扶灌阳县也于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一、基本情况

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瑶族的发源地,县域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辖63乡,138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总人口数为29.7万,属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说,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1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桂林理工大学担任灌阳县脱贫攻坚后盾单位,定点帮扶6个山区贫困村。第一批精准识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后,深入分析了帮扶贫困村致贫原因: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引领脱贫攻坚能力不足,党员致富带头人匮乏且作用发挥有限;二是村集体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缺技术、缺劳动力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致贫原因,学校党委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构建了党建+专家+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深入实施党建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扶贫扶志五大专项行动计划,助推6个贫困村在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化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扶贫工作也多次获得上级肯定,学校连续两次获授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连续四年在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荣获等次(最高等次),学校选派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荣获区市级以上荣誉表彰38人次。

二、实施进展与特点

(一)以党建引领为导航,聚合优势资源对接扶贫需求,为决胜脱贫攻坚打出多效组合拳

1.发挥政治优势,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一是注重工作整体谋划。帮扶之始,学校党委强化政治责任,坚持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硬核动力,在基础上找准产业帮扶发力点,在举措上明确专家帮扶着力点,根据贫困村生产基础和发展需求,制定定点帮扶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为定点扶贫推进谋划了总体思路。二是注重工作力量配备。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扶贫办、专家工作站、农产品销售3支专责小组,专人专班具体落实帮扶思路举措。三是注重工作制度建设。学校在广西高校率先出台《桂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桂林理工大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办法》等5份相关制度文件,以制度压紧压实扶贫责任,确保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四是注重工作责任落实。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每年2次在贫困村召开脱贫攻坚党委常委现场会,聚焦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落实落地。党委班子每年听取第一书记、扶贫队员专题工作汇报不少于6次,班子成员深入灌阳县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调研150余人次,聚焦解决贫困村发展实际困境,切实为脱贫攻坚工作把好政治方向,履行好督促指导责任。

2.发挥组织优势,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一是建强扶贫战斗堡垒。学校组建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工作组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结对帮扶联系人师生服务团”5级帮扶队伍,组织6校、院两级党组织、12个基层党支部与灌阳县委和贫困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从人、财、物、平台、政策五个方面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二是加强组织建设经费投入。近三年,学校投入近80万元,为定点帮扶贫困村建立完善党群服务中心6个,增设便民服务室6个,党的阵地建设明显改善。6个贫困村均已成功创建为三星级以上党组织,共有县市级人大代表7名、致富带头人30名、种养大户党员35名,农村党员获得感、荣誉感、成就感显著提升。学校党委与灌阳县委挂牌成立校地党员红色教育共育共建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党史党建专家团队力量,为灌阳县红色资源开发、师资团队建设、特色党课培育等投入经费10万余元,分7期为灌阳县700多名领导干部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三是推行党建引领产业脱贫模式。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抓党建促脱贫模式,依托6个帮扶村6个产业基地、8个专业合作社、35个党员种植大户,发展长效脱贫致富产业;落实500余名校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的组织合力,培育了党建促脱贫的特色发展模式。

3.发挥体制优势,部署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一是整合校内外扶贫资源。学校党委切实把体制制度优势转化为帮扶灌阳县的治理效能,动员全校上下投身脱贫攻坚,深化实施五大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年度专项定点扶贫经费215万,汇聚校政、校企、校友等多方攻坚合力,为灌阳县争取各方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近年来,建成东阳村百香果+战斗鸡种植基地”“商家村油茶生态种植基地”“直供学校食堂果蔬干货专供基地20余个扶贫项目,占地近5000余亩,为全县1000余人次提供了稳定的务工收入。二是拓展帮扶内涵。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脱贫队伍,学校协助灌阳县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扶贫扶志、筑梦未来灌阳县留守儿童走进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服务灌阳县脱贫攻坚专项社会实践等活动,惠及中小学教师800余人次,留守儿童500余人次,贫困群众10000余人次。通过改进帮扶方式,加大扶贫力度,激发内生动力,为接续推进灌阳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以专家把脉为引擎,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桂工智慧

1.施策,绘好一本脱贫蓝图。一是做到贫困人口有计可依。坚持一人一户一策,依托学校信息平台对定点帮扶6个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进行定性分析,组织结对帮扶干部深入调研年均300人次,量身定制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帮扶等脱贫举措6870余条,引导贫困人口脱贫有计可依。二是做到发家致富有可施。强化培训提质,依托学校教育资源,累计分类实施村干部乡村治理专题培训班2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2期、贫困人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期,覆盖贫困群体4200余人次,确保贫困地区发展致富有可施。三是做到跟踪帮扶有迹可循。实时动态跟踪,组织结对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依托《帮扶手册》、广西扶贫APP、三方见面会、明白人交流会等线上线下途径,对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监测、跟踪巩固,不断提升贫困户脱贫质量,确保精准脱贫有迹可循。

2.施策,建好一支专家队伍。一是配强专家队伍。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分类推进人才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在灌阳率先成立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立项实施了环境生态保护治理”“红色生态旅游开发”“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红薯粉生产线改造12个专家项目。二是实现专家常态化帮扶。学校先后组织100余名专家、学者、博士服务团等深入田间地头、厂房基地开展调研、实践,为定点联系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支援、决策咨询等智力帮扶。其中,红薯粉设备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建立自动化喷淋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合作社的红薯清洗和粉浆沉淀效率低下问题,为永富村红薯粉产量提高30%,直接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学校还依托专家站深入实施户户技能培训工程,投入培训经费50000余元,培训技能实用人才200余人。近三年,学校累计实施专家站帮扶项目”150余万元,党群人才支持500余人,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

3.施策,用好一批协同力量。一是发挥青年专家扶贫力量。依托社会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每年选派千余名青年师生前往贫困村开展文化下乡、政策惠农等助力脱贫攻坚实践活动,发起实施扶贫扶智,筑梦圆梦教育扶贫工程,组织1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子开展为期两天一夜的大学体验行活动,组织社团骨干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团队深入灌阳县贫困村,通过问卷调查、政策宣传、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脱贫攻坚专项实践团荣获省部级优秀实践团队。二是挖掘校友扶贫资源。组织校友企业与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结对互访,推动扶持优秀乡村创业项目落地,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平台,引导50余支互联网+”项目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公司团队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贫困地区建设和发展。

(三)以产业振兴为龙头,立足脱贫致富根本之策,为接续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1.布好一个局,打造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围绕群众增收目标,学校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新举措,制定实施《贫困村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通过调研6个定点扶贫村产业经济现状,依托资源勘探、环境治理、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优势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实施资金帮扶+科技支援志、智双扶模式,重点帮扶每个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对有一定增收渠道和种养殖基础的永富、三树、东阳3个村,采取因势利导,大力扶持红薯粉、百香果、二禾米等传统产业;对缺乏增收项目,缺少种养殖基础的顺溪、大源、商家3个村,实行因地制宜,结合地理优势、气候特点、土地资源等打造特色养殖、中草药种植、红色旅游等发家致富新门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近五年时间,学校落实专项帮扶资金800余万元,扶持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发展红薯粉、百香果、白玉蜗牛、中草药等14个特色种养殖产业,带动全部14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效益惠及68000余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2.打通一条路,深耕农户+合作社+供销单位产业扶贫链条。地理位置偏远,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困难一直是学校定点帮扶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学校党委不断深入贫困村了解实际需求,召开脱贫攻坚现场会研究产销举措,面向全校印发《桂林理工大学消费扶贫工作方案》,打造农户抱团、合作社带动、供销单位发力的三位一体产销链条。生产阶段,依托专家团队下到田埂指导,为产业土壤检测、幼苗养护、旅游规划等提供技术咨询、治理方案,促进农产品实现产量增收,效益增长。销售阶段,积极引入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资源,实现直供桂林市果蔬批发市场,协助销售各类农副产品80余万元。同时,大力拓展校内销售渠道,每年通过食堂直销直供、工会定向采购、师生员工自发购买等途径采购农产品100余万元,灌阳红薯粉、雪梨、奈李等山货已经成为学校师生耳熟能详的扶贫尖货,切实解决了帮扶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难题,为实现产业助推脱贫注入了强劲动能。

3.架起一座桥,搭建电商+直播+农产品产业扶贫平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灌阳县5-7月的水果销售大受影响,大批果农种植的农产品滞销,丰产不丰收成为农户的心中的一座大山。为进一步拓宽帮扶渠道,解决果农滞销难题,桂林理工大学积极整合产业品牌,打造直播+宣传+销售的推介模式,投入5万余元为灌阳县贫困村拍摄精准扶贫农产品宣传广告,参加广西广播电视台农特产品进移动电视促农增收活动;通过QQ、抖音等直播平台为灌阳县农产品直播带货,带动奈李、雪梨等水果销售6万余斤;七一期间,组织灌阳20余家合作社6个贫困村农产品进校园展销,号召党员师生参与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拉动消费近8万元。学校党委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将因疫情滞销的水果尽数售出,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的经济利益,切实降低了因疫情影响带来的返贫风险,学校创新探索电商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收效,也为下一步拓展平台,丰富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工作经验与下一步设想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高校参与扶贫,就是要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知识溢出效应,践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对接国家扶贫战略,为灌阳县描绘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蓝图,走出了一条高校党建引领、专家把脉、产业振兴扶贫的新路子。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只有不断深化党建+”内核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资金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变被动帮扶为主动帮扶,才能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帮扶作用。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制度创新,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一是积极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的党建引领模式,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多级联动责任体系,以党建工作责任制,带动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二是以贫困户结对帮扶、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与结对扶贫责任制同步落实,推进党建+教育扶贫”“党建+合作社结对帮扶等模式,通过党建工作促进精准帮扶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实现扶贫措施的精准性和明确性。三是建立扶贫监督管理的制度,逐步加强对扶贫项目落实、扶贫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安排,强化作风建设各项机制,聚焦责任、工作、政策的落实,把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放到发展战略中去定位,把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放到大局中去谋划。

(二)坚持专家队伍服务地方发展,推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组建博士服务团、科技骨干服务团队,开展关键农业、产业技术研发,推进技术引进与更新,培养带动脱贫致富主力军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坚力量,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联合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覆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农业等农村产业。二是组织政策宣讲员、涉农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实践团,深入农村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油茶林、中草药、食用菌、家禽饲养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想法、懂生产的技术能人、致富带头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三是组织乡村振兴专家团完善灌阳县贫困村乡村振兴规划,邀请多方专家咨询论证,创新扶贫新举措、新渠道,加强电子商务发展与平台建设指导,全力提升灌阳县乡村振兴竞争力。

(三)坚持产业创新助力产业振兴,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一是依托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加大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建设扶持力度,开发有效益、有带动和有辐射的扶贫项目,探索形成资源科技市场一体化产业帮扶模式。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发挥学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联网、环境科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科优势,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启动扶贫村的造血机制。三是建立融合开发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地方优势或特色农业资源开展产业扶贫,特别是在特色农产品的挖掘方面,发展智能养殖、绿色种植、循环利用,打造生态共赢链。


责任编辑:桂林理工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党建领航扶贫为龙头,发挥工科高校科技优势,聚焦产业帮扶,依托城乡规划、机械设计、环境保护等优势学科专业精心打造。
    热度榜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