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扬: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供应链和经济循环策略

2021-01-19 14:11:34

编语:在当前,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刻,研究院积极行动,积极发声,贡献智慧。这其中也不乏来自国际的声音。此前,国际友人针对此次疫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个人看法,为促进全球共同抗击疫情,抵御疫情对全球的冲击贡献智慧。

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疫情早先在中国爆发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停摆对国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当东北亚、西欧和美国成为了疫情的震中,他们的供应系统又切断了对中国的供应,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复产和经济恢复。全球正是通过供应链形成双向甚至是多维度的交互影响。一旦某个区域发生重大事件,都会通过这个紧密的网络将影响传导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全球性产业精细化分工使得供应链非常敏感和脆弱,于是人们再一次反思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可以预计,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将会有重大调整。

调整的思路无非是在成本节约和供应链的韧性之间取得新的平衡。过去重点关注的是在低成本的地方布局,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整体安全性。大致上会有三种思路,一是供应链的本地化。但现今世界的产品都极其复杂,动辄数千种甚至数万种零部件组合,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零部件的生产上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过度强调产业链的本土化,会推高生产成本,损害其全球竞争力和消费者利益。另外, 一国之内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未必是最安全的,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 因为下一次危机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另外,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和为全球消费者服务,它的股东来源是国际化的,很难说哪个国家是它的本土国家。

第二个思路是供应链的邻近区域化,即在临近几个国家之间就近组织生产,缩短供应链长度。它优势是拉近产品生产者和需求者的距离,节省物流成本和减少碳排放。但要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链,核心仍然是全球竞争力,而且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也难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就拿欧盟这个所谓单一市场来说,这次因为口罩的分配就导致了以邻为壑的争夺战,说明大危机面前,临近区域的供应链也是不可靠的。第三个思路仍着重全球布局,但更加综合地权衡成本节约、企业生态系统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区域分散化,但分散化不一定是本土化或者区域邻近化。原来的过分集中的供应链和过分强调零库存的物流方案需要调整,整体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会提到超越成本节约的高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在危机时刻保持韧性。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中心的位置, 因此, 这次供应链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些跨国企业会离开,而一些新的企业会进入。短期来看,全球供应链大规模撤离中国是不可能的。跨国公司的离开和进入取决于中国对跨国公司的拉力和其他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拉力,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

中国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表现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企业生态体系,充沛的融资能力,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政府的服务水平以及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能否保持下去并不断形成新的拉力, 这就需要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加大开放力度和采用国际最佳实践, 按照最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不得不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外部的变化中国很难控制, 但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可以把控的,这是未来把握中国在全球定位的基点。国际上的政治干扰会在短期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中国的布局。但长期来看, 还是取决于中国国内的吸引力。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中心,围绕产业链所形成的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体系是全球最为完整的,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吸引跨国公司最强的磁性和粘合剂。这次中国成功地控制了这场罕有的大危机,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证明中国可以很好地控制各种危机事件,可以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是黏住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因素。这次中国凭借自己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势, 大量地向全球的国际组织和一百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 这正显示出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国际社会在危机时刻可以利用全球的供应链进行交叉支援。

另外,这次全球性的封城封国等隔离措施,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业态, 也必然会激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内涵创新, 比如人们可通过远程通讯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协调,跨境电子贸易和云服务等等都会得到青睐 。而中国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 会为新型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重要的支撑。

这次全球冠病疫情对中国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应链的冲击, 一个是海外需求端的冲击。东北亚、欧洲和美国的供应链突然的断裂,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复产和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发达国家突然取消了除医疗用品以外的大量订单,使得外贸需求的大幅度突然下降,外向型企业一时难以找到国内的替代需求,引发了剧烈的震荡。未来, 中国需要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加强经济的多维度循环体系。

前面提到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全本地化,对大部分国家是不可行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全球最大的市场确是可以探索的。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0%,中国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去构建本土更长和更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目前的短板是供应链的高端环节薄弱,未来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弥补这个缺陷。当然, 延长产业链的构建还是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不必认为地强调链条的完整性。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是有很大运作空间的。产业链越长就越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越有利于供应链的安全,对国际企业的粘性就越高。但问题不能绝对化, 中国仍需要在区域和全球进行分散化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中国可以和东北亚和东南亚合作,形成区域产业整合。东亚是全球经济的重心,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国也应该继续在全球布局,尽管目前所遇到的国际地缘政治的阻力很大。除了尽可能地与欧洲和美国构建供应链,应重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和供应链整合,尽快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延伸至产业和城市化建设。过去传统的全球资源循环主要是由大多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与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纵向的循环。一带一路应开辟发展中国家之间横向的产业和供应链整合。

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本地化、近邻区域化和全球化配置各有优势,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 分散战略风险。

伴随着建立全球、区域和国内三层产业链体系,相应地建立全球、区域和国内的多维循环系统。这种系统融入了需求链。中国来自欧美市场的需求会持续减弱, 因此要大力挖掘内需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国内的内需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一个小循环, 这是最低的保障。一旦外部世界出现重大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国内的小循环还可以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转。中国人口和经济体量接近世界的五分之一,这个小的世界内部可以实现基本的循环。而中国与临近区域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形成一个中循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市场需求有限的,但人口基数大,发展潜力无限。而与欧美等全球形成最大的循环, 中国目前已经在这个循环之中, 这是最理想的循环体系。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这个循环系统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如何用能掌控的小环境的确定性应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 是未来新的战略思考的方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供应链和经济循环策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中心的位置。这次中国凭借自己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