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 | 听讲座、学精神、谈感悟,在战疫中读懂中国

2022-02-03 10:52:38 复旦中文

2020年3月,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联合举办了“在战疫中读懂中国”讲座。在战疫特殊时期,讲座邀请了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以疫情为视角,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出发,一起谈谈疫情下的中国。

微信图片_20220203105058.jpg


关注疫情本身,也关注疫情下的科学与人文。在抗击疫情的第三个月里,中文系19科硕第一&第二党支部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以讲座为契机,深入学习战役精神,谈了谈他们心目中疫情下的中国。

01

张可嘉

3月23日晚上八点,我在直播间学习了游庆龙老师的课程《疫情之下:气候与水问题解读》。在游老师图文并茂的课件中我直观地了解到,新冠病毒的传播与气温和纬度有着密切关系。新冠肺炎大量传播的国家集中在北纬30度-50度之间,而在这一区域中,平均气温为5-1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7-79%,比较适宜病毒生存。气温不仅影响到病毒生存,也影响到患者的死亡率。根据1月20日至2月29日中国武汉市每日新冠患者死亡率和气象因子数据,COVID-19死亡率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初步得知相关关系后,游老师根据未来7天(3月23日起)的天气状况,预测了疫情走势。以武汉和上海为例,气温日较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法兰克福和纽约的气温日较差则逐步上升。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现实状况也向我们显示疫情防控的成功;而对国外来说,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不可放松警惕。

我认为,境外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防护意识不够鲜明,防护措施也不到位。1月初至3月初我在英国伦敦生活,正值国内疫情爆发之时,伦敦人恍如未闻,只在中国城中见到寥寥几张亚洲面孔佩戴口罩;当2月底意大利疫情迅速传播时,我路过街边的酒吧、餐馆与地铁站,依旧人满为患,机场也只有中国人带着口罩。当国内口罩脱销时,国外媒体却宣扬“戴口罩没有用”只提倡勤洗手。不亲临其境,便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正像国内疫情刚开始散播时,仍有人不听劝阻外出聚会吗?

当各个省市的本地确诊病例不断减少之时,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预防境外输入性病例。由于境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大量归国,网络上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澳洲华人女子拒绝隔离出门跑步,比如隐瞒接触史和症状强行登机等等,令人民愤慨,更令人担忧政府、医护人员和所有居家民众的长久努力功亏一篑。同时也要看到,有留学生辗转几天不吃不喝不敢摘口罩,唯恐自己半路“中招”给国家带来麻烦,关于“留学生归国”问题也在网络上引发热搜。身为中国人当然有归国的权利,既然选择回来就要遵守安全规定,服从规则,按要求隔离。鉴于境外输入病例增多,3月26日,民航局已经发布消息采取多项措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调减国际客运航班仅保留一司一国一线。疫情之下,不是中国和外国的矛盾,也不是境内居民和归国留学生的矛盾,而是人类和病毒的对抗。

02

 胡雨玭

这次疫情阻击战可以说是当代世界史的一个拐点,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影响之深远,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刻把握这次“战疫”中的经验与教训。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新冠危机既是一场人人谈之色变的卫生危机,考验了我国的医疗体系和国民素质,导致多个领域经济受到重创,但同时又是一个塑造友好和平大国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机遇,通过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疗专家和医疗物资等国际援助,展示中国目前强大的工业制造实力、科技软实力与大国关怀。

从个人角度来说,主要有四方面的体会:一是有感于祖国的强盛与可爱,二是发现了中国人民与西方、美洲国家人民迥异的民族特性,对国情和政体的恰适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三是也不免叹息前期信息不完全公开,四是痛恨其他国家政府早期的怠慢无作为,让病毒逍遥法外,甚至波及到了医疗基础极差的非洲国家。彼时不以为意的轻率态度(犹记得起初WHO不认为新冠病毒是全球医疗危机事件),导致现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无数鲜活的无辜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此,希望人类能放下国族情绪的心理分割,少玩掩人耳目的话语游戏,多做切实保障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所需的事务,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03

卢菁

历史上疾病的传播路径与人类交流路径一致,早期在“四大疾病文明圈”——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包括整个欧洲大陆的地中海地区,每隔几年传染病便会卷土重来,随着洲际交流日益频繁,原本已在地方耐受的疾病以贸易、战争或旅行等形式传播到其他大陆,成为破坏力极强的新型疾病,然而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有所欠缺,所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隔离。

自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面对全球性的疾病爆发,需要各国卫生部、各国国家实验室、医疗非政府组织、联合国专门机构及WHO等组织共同构建全球疫情警报与反应网络机制并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同时也应当理解为阻止跨境传播而采取的入境限制及贸易禁运等措施。

希望各个国家在这一时期能够统一战线,将“战疫”作为最高行动目标,拒绝种族歧视,在保护好本国民众的同时给予留学生一定的关心与实质性的帮助,同样地,入境也应配合集中隔离,减少境外输入病例的传播,避免在眼见胜利曙光之时功亏一篑。

04

 白豪

看了“在战疫中读懂中国”系列游庆龙老师关于“气候与水问题解读”的直播课后,让我有了很强的感悟。地球作为一个地球村,我们每一个地球居民都处在命运共同体中,地球资源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掌控但还不能完全开发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地球资源的衰竭与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糟糕的后果。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总会有政府、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事实是没有一个团体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我们每一位地球居民。在疫情期间,意大利威尼斯的运河由于没有的众多游客的打扰而变得清澈,小鱼、天鹅、海豚都出现了。这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强烈并且是我们无法自知的。如果我们为了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对于生态的破坏,这样的悲剧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所以要从自己做起,减少碳排放、多坐公共交通工具、买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05

徐铭鸿

3月29日晚八点,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放老师以“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与共存”为主题展开了他的分享。本次疫情中,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最初,政府疏于管控的华南海鲜市场贩卖野味现象成为民间舆论几乎一致讨伐的焦点。之后某些组织机构发布的禁食野味公益海报也以其意味不明的设计取向引来争议。而在瘟疫爆发最集中的武汉,我们也看到了城市公路上飞奔的野猪等不乏对照意味的真实影像材料。

本次灾难一方面揭开了人类与野生动物及其所代表的大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为我们重思这一关系提供了契机。我们不应抱着虚幻的怀乡幻想试图回到绝对质朴的原初“自然”状态,而应从制度高度反思是什么样的权力机制让人类愈发肆无忌惮地侵占、妄图统治自然,应不断地通过合理发展生产力解决这一矛盾,形成人与野生动物的良性互动关系。

责任编辑:王君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抗击疫情的第三个月里,中文系19科硕党支部的成员以讲座为契机,深入学习战疫精神,谈了谈他们心目中疫情下的中国。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