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密码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确定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电子科大党史学习教育

2021-09-15 10:10:01

近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以整版篇幅,深入报道电子科技大学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推出《立德树人 勇担重任》《“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等3篇专稿,现转载全文如下:

2021072605_big.jpg

立德树人 勇担重任

——电子科技大学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res0503_attpic_brief.jpg

6月25日,在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正在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电子科技大学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为党分忧、为国担责”的政治底色与生俱来,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的20余万优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电子科大师生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在电子信息领域为国家撑起一片天。

深挖红色资源,以民族电子工业发展史资政育人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局势持续紧张,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6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我们电子科大的前身。”陈艾教授已经83岁高龄,但讲起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1954年,16岁的陈艾考取了交通大学。1956年盛夏,交通大学电讯系西迁成都,陈艾和其他师生员工主动来到成电,“祖国需要我们,大家义无反顾”。

55d37ce2e2067caacb5973608f027560.jpg

5月7日,陈艾教授做客第五期“成电党史故事汇”,讲述学校的建设发展历程和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电子科大深挖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从全校310余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中,陆续邀请学校建设发展历程中的一批老革命、老专家讲述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陈艾就是第五期的主讲人。

同时,学校还深入挖掘档案馆里的红色档案,举行“党在成电”——红色印记主题档案展,通过数百份珍贵的历史档案,集中展现建校初期各级党组织情况、学校筹建过程、历次党代会和建校初期教授们的回国申请、入党申请书等重要档案,再现老一辈成电人红心向党、扎根成电,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支持国家建设发展的故事,激励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除了挖掘校史,电子科大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电子百年”主题活动,通过“系列讲座+课堂教学+研学实践+专题展览”,引导师生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百年历史,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民族电子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

微信图片_20210726090120.jpg

6月24日,“‘芯’的征程——我国半导体发展历程展”在清水河校区电子科技博物馆开展。

“‘芯’的征程——我国半导体发展历程展”是“电子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6月24日,展览在学校电子科技博物馆开展,12寸单晶硅锭、掩膜、快恢复二极管、6英寸低阻单晶片等实物展品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心怀“国之大者”,奋力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跨过艰难险阻,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作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代表”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观礼的90后教授刘明侦表示,“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刘明侦回国以来就受到了诸多媒体的关注。她自动屏蔽了一切干扰,低调做事、专注科研,带领团队在新型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目前,电子科大聚集了一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刘明侦一样,矢志不渝、积极奋斗。

电子科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防建设尤其是军事电子发展、民族信息产业发展贡献成电力量”工作台账,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电子科大紧密围绕国家高精尖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制定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核心材料与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凝练形成十大重点任务。

“我们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集成电路技术封锁,打造‘中国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万里教授表示,实验室正瞄准新的目标——系统解决电子薄膜可控生长与性能演变规律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微纳尺度下薄膜与器件新机理、新效应和新应用等重大前沿基础理论问题。

1.jpg

6月10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行新一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电子科大还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协同攻关。6月10日,电子科大与华为公司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解决世界性难题。

这些有力举措,也是学校充分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在“打底子、卡脖子、结对子”三个方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近年来,电子科大努力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说,“打底子”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实基础研究,重点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兹、大数据及云计算、脑科学等领域进行布局;“卡脖子”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攻关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先进测试等方向;“结对子”就是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开展高水平校地合作。

22.jpg

6月1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6月19日,电子科大与海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建电子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电子信息领域国家级科研集群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电子科大校长曾勇表示,学校将积极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优势,积极促进高水平大学教育科技资源与海南产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为国家海洋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负党和人民,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021年毕业季,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张伊焘拿到了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她选择放弃海外深造,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让我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我贫困的家乡。”谈到自己的选择,张伊焘说。

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千驰是一位数次与西藏结缘的毕业生,她曾因旅行和学业两度入藏,也始终坚定自己赴藏工作的决心。今年毕业后,她第三次进藏,希望用自己所学助力祖国边疆发展。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在电子科大,像张伊焘、周千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去基层就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2021届毕业生有323人被录取为选调生,还有654名优秀研究生奔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往年都有较大增长。“一直以来,电子科大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毕业生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基层需求紧密结合。”

2017年,电子科大推出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马兰花计划”,引导毕业生扎根国防、基层、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像生命力顽强坚韧的马兰花一样,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作出贡献。

2018年,学校又推出了针对研究生的“卓越发展引航计划”,成立了“基层成长班”,为有志于投身基层服务的研究生开展课程教育、实践锻炼等专项培训,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提升服务基层发展的担当意识。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电子科大将百年党史有机融入就业服务和指导,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和引导力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鼓励学子扎根基层、绽放青春。同时,结合“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学校举办了基层就业训练营、选调生岗前培训班等,帮助赴基层就业的学生更好地提升职业技能。

res0507_attpic_brief.jpg

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红歌快闪活动,唱响《我爱你,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经典歌曲。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一所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学校,电子科大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王亚非表示。(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伟)

“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在党的领导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做群众的小学生,在群众中起模范作用,要时刻记着要不愧为工人阶级自己的一个教授,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这是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1957年11月14日手写的一份入党志愿书。在这份如今已经泛黄的纸上,林为干认真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我的志愿就是要参加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微信图片_20210726090816.jpg

“党在成电——红色印记主题档案展”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开展。

建党百年之际,电子科大举行了“红色印记主题档案展”。据电子科大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中有些是建校初期教师们的档案材料,其中既有他们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也有个人的信件、文章和工资单。“我们希望用这些珍贵的档案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让全校师生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这位负责人说。

穿越时光的隧道,一张张珍贵的文书,让师生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赤诚报国心。

有着67年党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子物理学家,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决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56年,刘盛纲从南京工学院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立志要为国家电子信息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出的档案里,还有一张刘盛纲的工资调整审批表。在自我鉴定栏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着急,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决心今后更好地努力,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

在电子科大65年的时间里,刘盛纲深入太赫兹领域进行科研攻关,为国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被誉为“中国太赫兹之父”。现在,88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战线。他说:“荣誉和头衔并不重要。我想的是,还能继续为国家做多少事。”

讲解员喻梦倩站在一张师生参加建校劳动的老照片前说,1956年建校时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一边工作学习一边建设校园:阶梯教室里,学生们坐在地上,用一块小木板当书桌;学校机关在走廊里办公;学校宿舍少,很多老师都租借在附近的工厂宿舍……但广大师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电讯人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和热情。

来自交通大学的毛钧业原来是一位电报学专家,来到电子科大后,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线电零件学科的主要创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建校初,毛钧业曾组织三系(无线电零件系)教师编写、出版了近20门专业课教材,并接受了其他院校教师来电子科大学习全部专业课程,对这些新兴专业在全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刘锦德、熊光泽两位教授用自己生活结余的钱为系里购买设备,张有纲教授在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科研时突发脑溢血去世……

今年7月1日当天,在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许多同学来到图书馆参观展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梁嘉辉不时拿手机拍下珍贵的展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学习和弘扬先辈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何乔 李果)

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

讲述人: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 周明天

1962年,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一心想用所学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我看到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的国防背景,便来到成电自动控制专业任教。两年后,自动控制专业在上级要求下撤销,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刚刚起步,想到这个领域存在短板,我就选择转到从未接触过的计算机专业。

踏足新的领域意味着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为此,我基本每天都在实验室度过,反复地看书、演算,恶补各种计算机知识。我父亲当了50年中学校长,他告诉我,当老师要有老师的本事,不要耽误学生。这也激励着我一定要对得起“老师”的称谓。

1981年,学校接到两项“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当时国内科研条件有限,我经过专业考试争取到公派留学的资格,赴计算机领域的世界顶尖学府美国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是国家给予我的机会,我一刻也不敢懈怠。回国后经过多年潜心钻研,我们相继攻克这两个项目,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0600微型机系统——紫金Ⅱ微型机系统,不仅在当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也迅速实现转化,产值近亿元,并入选了“中国计算机事业30周年大事记”。

1993年12月,我国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中包括一项重大计算机应用工程项目——金卡工程。中间件是金卡工程中支撑银行业务必不可少的一个软件,但其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我和团队反复计算、实验,经过7年时间成功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件系统软件,并迅速被几大银行采用,打破了美国长期的垄断。

我们的计算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如果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加上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我国在这个领域会越来越强。

作为一名老计算机人,我由衷地为今天学校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计算机的数字编程不仅是一个个符号语言,还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要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一代代地奋斗。(本报记者李晓东、通讯员李果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郭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以整版篇幅,深入报道电子科技大学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