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

2021-12-13 09:22: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学理中国”刊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本乾、林荣的理论文章《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全文如下:

26.jpg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协商文化的继承:“和合”思想的延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延续性。“和合”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传承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文化理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继承传统,以“和”为贵。“和”就是和谐,是各种文化、各种声音能够共存,不同理念、不同主张能够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以“和”为贵方能保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和”的理念在于摈弃人之“愚弊、强暴、自私”。“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主张,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继承传统,齐心“合”力。“合”便是融合,这是在“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同观点、不同信念的融合相当困难,要达成“合”的结果,就需要不同认识的人在“和”的基础上不断碰撞达成共识,实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融合对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进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提出的方针,也是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方向。我们党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和合”的文化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底色。

协商文化的创新:人民立场的坚持

培育协商文化,必须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协商文化,必须从人民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人民至上,吸取民本思想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悠远绵长,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诗经》中有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礼记》又再次评论了这句话,言“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尚书·五子之歌》有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稳定国家的根本。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心是天下之根本。在传统民本思想中,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要义所在。

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立场真抓实干。培育新时代协商文化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行胜于言,实干为要。人民政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收集人民群众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推进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和实干为要的奋斗本色双向互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为协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

协商文化的深化:文化自信的树立

树立文化自信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基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以文化促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此同时,文化与经济基础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信需基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同时先进文化也能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的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过去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广泛的协商为我国营造了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商文化也获得不断迈进的动力。

以文化强主体。协商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公共理性上的文化,这对协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政协在协商中充当着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吸取各方意见并积极开展调研和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但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育新时代协商文化,人民政协应广开言路、广求良策,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将协商民主的优势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认真倾听老百姓的诉求,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处理问题,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就必不可少。”协商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历史,发于创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培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凝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想。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JDA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学理中国”刊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本乾、林荣的理论文章《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