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党史 | 第15期《梅岭三章》

2021-08-31 10:05:5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5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马萍赏析陈毅诗词《梅岭三章》。

一  诗词原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  艺术赏析  

诗歌的序言即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诗人负伤在丛莽间埋伏了20多天,说明了当时诗人处境极为艰难,“虑不得脱”表示形势的危急,而诗人此时仍有兴致作诗,表明了作者的镇定自若和视死如归,这是陈毅同志被困后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绝命诗。

第一章侧重表现诗人为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壮志豪情。首句是一位面临牺牲的革命者的设问,仿佛在平地炸起一声惊雷,为全诗奠定了悲壮苍茫的基调,产生令人凝神聚气的强烈艺术效果。后两句表示自己牺牲后仍要召集部队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英勇作战斩下阎罗首级。诗人驰骋浪漫主义想象,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正气凛然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第二章表达了对于革命前景和后人“诸君”的期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两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典故,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悲壮情怀。后两句是对战友和后辈的鼓励,临危之际仍热切地希望战友能够化悲痛为动力,以频频捷报来安慰牺牲的亡灵。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自由与解放的热烈追求与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丹心。革命者将保家卫国和共产主义信念当作毕生奋斗的崇高理想,今日的“取义成仁”必将会换来革命事业未来的光明前途,诗人坚信革命成功后人间会开遍自由之花,国家能够安定团结,人民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梅岭三章》全诗不假雕饰,雄浑豪放,气贯长虹,字里行间洋溢出一位革命者壮烈豪迈的信仰与情怀。九死一生之际激荡着澎湃激烈的情感冲突,震撼了读者的内心,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员为革命理想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三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陈毅因伤重未愈致行动不便,而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留在苏区的仍有一万余人。陈毅奉命留下参加中央分局工作,率领留守红军保卫中央苏区,同时掩护中央红军转移。

赣南的三年游击战,在陈毅的记忆中“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彼时,国民党军在革命根据地频繁地实行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留守的红军游击队又与中央红军失去了联系。陈毅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他率部风餐露宿, 昼伏夜行, 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斗争考验。

1936年冬,国民党军队又向赣粤边游击区一次发动了大规模“清剿”。敌人收到情报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对梅山实行残酷的“围剿”和烧山。陈毅正遇敌人搜山,带着伤病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 陈毅担忧不能脱困,在艰苦卓绝之际写下了带有绝笔意味的《梅岭三章》,藏在衣服里面,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思想准备。直到“西安事变”发生致使国民党暂停了军事活动, 陈毅才得以解围。

敬请期待第16期《太行春感》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马萍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肖露 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5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马萍赏析陈毅诗词《梅岭三章》。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