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党史|第1期《沁园春·长沙》

2021-07-06 12:47:3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王菲菲赏析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一  诗词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  艺术赏析

《沁园春·长沙》刚健豪迈、情采飞扬,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描绘书写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除了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成就,还表达了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回忆往事。第一句点出创作的时节地点,时在寒秋,地点在湘江之北的橘子洲。下一句以“看”起笔,运用排比句描写出当时出现在眼前的绚烂景色,红山碧水,游船喧闹奔走,飞鹰游鱼,随着视角的转换,万物呈现出一派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一氛围的烘托下,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也正体现了本篇的中心思想,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抓住了当时革命斗争全局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命运究竟由谁来主宰?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全词也由此转入抒怀。

下片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但又专写其在长沙的行迹,以贴切本地风光,使全词的取材即绘景和叙事两者又复统一,紧紧集中在词题“长沙”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以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不仅表现了作者和“百侣”那种一往无前奋勇搏击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昭示人们:“主沉浮”的伟大革命理想的实现,必定需要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  历史背景

《沁园春·长沙》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这首词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五卅运动(1925.5.30)和省港大罢工(1925.6.19)相继爆发,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参与了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敬请期待第2期《菩萨蛮·黄鹤楼》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王菲菲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责任编辑:田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王菲菲赏析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