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城市再生

2021-04-08 21:05:01

课程名称: 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城市再生——鸡鹅巷青年公寓设计 (Urban regeneration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Design of Youngster Apartment)
课题类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指导教师: 龚恺、夏兵
助教: 黄怿昕、Mundia Nyambe
特邀评委: 童滋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参与学生: 许锦灿、束安之、杨裕雯、范旻昕、史小宇、王全国
课程时间: 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

1
课题背景  

中国城市正经历着由粗放的“增量扩张”向精致的“存量更新”转型。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以及保障民生的载体,正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进行更新式开发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课题用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饭店地块,东至环保大厦,西至长发科技大厦,南至鸡鹅巷,北至珠江路,属于南京城市核心区,总用地面积8985.6平方米,实际可用建设用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用地内部有城市河道贯穿,北侧遗存有一座小型民国建筑——珠江饭店。


(图-1)场地卫星图
(图-2)场地航拍图


2

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利用秋季学期,由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单人完成设计。 设计要求在充分理解现有场地环境的复杂性前提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为城市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在此基础上,解决任务书所要求的居住、休憩、交往等日常生活诉求。 本课题鼓励设计者对未来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密度、防灾、健康等问题,以及互联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将景观、建筑、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整合设计为中国未来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创意。


教学的主要目标为:

1.学习与复杂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建筑设计,培养观察场地环境、合理组织交通、利用场地限制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

2.学习项目的前期策划,从综合的视角统筹考虑建设项目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现实制约和未来展望,探索高品质的集约式青年住区的设计。

3.思考高密度城环境中,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功能,增强城市抵抗突发事件的韧性。


(图-3)场地现状平面图

3

任务要求


设计应满足用地容积率≤2.5,建筑密度≤35%,建筑高度≤50m,新建建筑不应影响周边既有住宅采光。

具体功能要求参考指标如下,可按照需求混合拆分:
1、居住功能:9000㎡,涵盖多种青年群体构成,以小户型为主。
2、公共功能:4000㎡,此部分功能可以自行策划,但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3、停车设施:至少满足200辆车的停车需求,按每辆车30㎡-45㎡计算,约6000㎡-9000㎡。同时应考虑多功能用途的可能性。

河道上空6m标高以上允许建筑结构穿越覆盖,6m以下建筑结构应退河道蓝线6m。珠江饭店作为历史建筑应予以部分保留。

4

前期调研


场地位于珠江路和鸡鹅巷之间,西侧为长发数码大厦和长发科技大厦两栋办公楼,东侧为居民区。场地整体呈L形,并被位于场地内的历史建筑珠江饭店和贯穿场地的河道杨吴城壕分为三个小地块。西侧两个地块目前为停车场,东侧地块内目前为一些工地板房。


左:(图-4)非机动车道现状图
右:(图-5)人行道现状图

(图-6)场地内现状全景图
场地地处典型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周边要素复杂。珠江路沿线正经历着产业转型,商业活力不足。同时场地周边以老旧社区为主,公共空间缺乏,基础设施陈旧,交通问题突出。
场地内部的两个主要要素——珠江饭店和杨吴城壕均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淹没在快速发展的珠江路周边地区之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杨吴城壕河道目前设置了沿河步道,有一定的景观和生态价值,但由于西侧较为封闭,步道设计较为呆板等问题,整体沿河界面较为消极,交通可达性不足,河道空间缺少活力。


(图-7)杨吴城壕航拍图
(图-8)历史建筑航拍图
(图-9)场地工作模型

要素一 —— 珠江饭店
据资料记载,珠江饭店主体建筑建于1932年,为三层砖混结构,坡屋顶。主立面临珠江路,面阔三间,青砖清水外墙,后经多次改扩建,结构体系复杂。
测绘过程中,使用红外测距仪、无人机等仪器对珠江饭店进行结构分析与尺寸测量,并将测绘结果结合手工草图、现场影像、资料图片等进行平、立剖面等图纸的绘制。


左:(图-10)珠江饭店测绘图纸
右:(图-11)珠江饭店测绘过程图纸
(图-12)珠江饭店内部照片
(图-13)珠江饭店外部照片

实地考察发现,建筑部分作为廉价住房出租,剩余大部分空间则被完全废弃,矗立于一片城市中心未开发的荒地之中,成为城市中低活力的剩余空间。

要素二 —— 杨吴城壕

左:(图-14) 杨吴城壕西段河道界面
右:(图-15)杨吴城壕东段河道界面
历史上南唐时期形成的杨吴城濠并非完全由人工开凿,竺桥到上水门段水道,是将六朝建康城东面自然形成的青溪故道进行清淤拉直,形成杨吴东城濠。而北面开凿运河位置的选择,是为了西段城垣可以利用“石头冈阜之脊”,城外护城濠又可以引乌龙潭水。杨吴城濠的水源,除了东面来的青溪水,还有北面的城北堑和潮沟遗存,珍珠河水在浮桥处汇入,进香河水在莲花桥处汇入。
上世纪三十年代城濠自北门桥以西水位已逐渐下降,至今完全干涸,仅存“干河沿”的地名。现今城濠内河流由玄武湖经进香河汇入,原有西段完全失去痕迹。当下杨吴城濠与1958年改为暗渠的进香河共同作为市政工程的泄洪渠而存在。城濠丰厚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被遗忘,且其本身的当代价值也被忽视。

(图-16)杨吴城壕历史变迁

调研问题总结

1.场地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不高,配置不足。河道空间较为消极,可达性差,景观品质有待提升。缺少休憩空间与运动设施。


2.场地历史记忆被埋没。珠江饭店现状破败,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杨吴城壕等历史要素的当代意义有待发掘。


3.场地所处地区正经历产业转型,商业活力不足,需引入新的业态或功能。


4.场地现有设施陈旧,交通问题突出。人行车行混杂,停车位数量不足,高峰时段交通拥挤,城市基础设施有待更新与提升。


5
教学成果展示

畅流城市——物流居住综合体设计
许锦灿
(图-17)方案效果图
本设计以物流为核心解决场地内居住、休憩、交往等日常生活诉求,探寻物流系统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试图以穿过场地的杨吴城壕为出发点,通过南京发达的内城水系与管涵建立物流网络。建筑本身作为片区物流枢纽存在,功能业态围绕物流系统展开。设置运输系统、控制中心、分拣中心、回收中心、无人机库、社区驿站、生鲜店仓等作为物流基础设施,青年公寓与物流入户系统结合,停车楼与自助取货系统结合,商业与互联网平台结合,配套设施与物流服务中心结合,将场地改造为城市智慧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本设计探寻了一种建筑设计的空间结构与物流网络的系统架构结合的设计方法。设置多层次的立体运输系统,并由此建立智能供应链与即时配送相结合的正(逆)向物流开放平台。
设计以实现“物畅其流”的城市智慧物流为目标,将场地以至于杨吴城壕沿岸改造成为新的城市活力场所,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同时方案在与南京类似的拥有发达水系的地区有较强的推广性,也可以成为推动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一种尝试。
(图-18)水系资源分析
(图-19)方案定位
(图-20)概念框架
(图-21)方案总平面图
(图-22)方案剖透视图
(图-23)方案南立面图
(图-24)沿街透视
(图-25)室内透视

汽车之家,青年之家,城市之家
束安之
(图-26)方案效果图
本设计通过对场地周边交通、环境以及场地内可利用资源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塑造城市公园的方式对场地及周边区域分别从社区感、社会性和生态性等方面进行提升,即激发城市活力,唤醒城市记忆并提升城市环境。从而重新激活有一定历史价值但缺少活力的杨吴古濠河道,对珠江路周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进行优化。
基于对场地两侧交通以及停车效率的考虑,直接将停车楼置于河道一侧是不合适的;而将停车楼置于两侧又会使底层的沿街界面变得消极。因此在设计时选择将停车楼设置在北侧3-5层以及南侧,使得珠江路——杨吴古濠界面得以贯通,给沿街界面和河道界面带来活力。分别在底层和顶层置入滑板公园和运动场等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活动场地。底层的沿街商业则采用面向河道退台布置,为沿河界面提供更宽敞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层次。
(图-27)概念分析
(图-28)生成过程
(图-29)总平面图
(图-30)方案轴侧图
(图-31)方案剖面图
(图-32)沿河透视

城市花廊
杨裕雯
(图-33)方案效果图
方案以场地及周边调研所得“公共空间缺失”、“景观质量不佳”、“交通不畅”等问题、疫情后社会对生态韧性的重提为切入点,结合穿越场地的杨吴城濠暗河、保留树木与保留历史建筑,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一条赋予多重功能的由若干集水塔所组织的钢构架步道为核心,进行了“城市花廊”的设想。
方案以历史建筑与河道为界切分公共、住宅、停车三块功能,又以“花廊”——多向的交通路径为纽带将其联系并沟通南北两个地块,营造围绕历史建筑展开的底层开放的绿色花园,创造面街、内向多种形态以适应周边模式的商业街区,组织水平延展、垂直提升以强调并活化河道的集水观景系统,创新公寓的公共生活方式,实现构建面向公寓住户、面向周边居民、面向城市的宜人生态社区。


(图-34)前期调研
(图-35)概念框架
(图-36)设计策略
(图-37)操作手法
(图-38)方案轴侧图
(图-39)总平面图
(图-40)轴测分解图
(图-41)人眼透视
(图-42)人眼透视

垂直街区
范旻昕
(图-43)方案展示
杨吴城濠横穿而过的珠江路片区曾是繁华的电子商业一条街,然而如今公共空间的现状却是商业物流的货运交通与日常居民出行交通产生矛盾、步行空间缺失,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产生了冲突,原有的街巷氛围也日渐流失。由于场地毗邻多所小学,针对基地附近最突出的问题——不同时间段尤其是上下学时间人流和车道的严重拥堵,本设计寻求将高密度的城市元素通过垂直街区重新组织,从而营造出丰富高效的城市空间。
在原有居住空间、服务空间、开放空间和社区营造的基础上,依据周边学校、社区的青年人群定位,置入娱乐、美术馆、景观、商业的元素,将原本拥挤的底层向上部空间拓展,通过垂直街道形成不同层级——下部外向的面向整个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上部内向的面向社区的使用空间。重塑街区活力,形成与旧建筑的良好关系,同时利用河流景观,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图-44)场地要素分析  
(图-45)场地业态分析
(图-46)概念分析
(图-47)空间意向
(图-48)设计构思
(图-49)垂直空间分析
(图-50)垂直空间细部  

(图-51)沿街透视图


续·城濠
史小宇
(图-52)方案效果图
场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与洪武北路交口东南侧长发大厦东侧。场地内有一条横穿基地的河流,为南唐时期的护城河——杨吴城濠。城濠自北门桥以西已经完全干涸,仅存“干河沿”的地名。城濠内河流与玄武湖由进香河相接,原有西段完全失去痕迹。现今杨吴城濠与已经成为暗渠的进香河共同作为市政工程的泄洪暗渠而存在。城濠丰厚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被遗忘,并且其本身的当代价值也被完全忽视。
以原有城濠干涸的西段为依据,重新接续杨吴城濠,在原有的痕迹上产生新的意义,回应当下的问题。形成城市中的一段基础设施,从而激活杨吴城濠,使其在复现历史信息的同时能够参与到当下的城市生活中来。设计中连接城壕与新世界中心的商业部分,通过功能互补激活商业与沿河空间,使得城壕能参与到当代城市的生活中,而不仅仅作为泄洪通道而存在。引发过路者的思考桥与河的关系,以及关系产生的原因。让人们再次开始思考城壕。


(图-53)场地背景分析
(图-54)设计策略
(图-55)交通结构
(图-56)总平面图
(图-57)方案轴侧图
(图-58)模型及人视图
  
DOWNTOWN “OASIS”
王全国
(图-59)方案效果图
方案定位为青年公寓设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地下10000平方米。设计通过分析场地周边现有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构想了DOWNTOWN “OASIS”——都市绿洲的概念,希望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打造一片健康、绿色的属于青年人的活力空间。
针对核心概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场地环境与休闲运动设施提升的策略:通过底层架空与切片式处理,解放地面空间,强化与河道景观的联系,立体的休闲平台也为人们观赏城市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并针对周边景观绿化、步行活动联系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设计重构了沿杨吴城壕的公共开放空间,为青年人提供了生活与交往的纽带,同时延续了城市文脉。


(图-60)场地分析
(图-61)概念分析
(图-62)轴侧分解图与小透视  
(图-63)方案剖面图  
(图-64)架空层透视  
(图-65)停车楼透视

6
教学日常与答辩现场

(图-66)教学日常
(图-67)答辩现场

7
总  结

本课题聚焦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城市建成区的存量更新,二是将基础设施的提升作为存量更新的目标。教学团队在鼓励学生展开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整合建筑、景观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强调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最终成果看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外请评委对其中优秀作业予以了高度评价。

8
 教学团队


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龚恺设计工作室(GKStudio)主持,美国ALABAMA  A&M 大学访问学者,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修,师从Herbert Kramel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夏兵,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6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学学者。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责任编辑:王鹏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城市再生——鸡鹅巷青年公寓设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