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

2020-12-11 09:16:15 电信学院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教研室主任,余华是师生眼中教学科研两手皆“硬”的“模范”教师。在她的课堂上,晦涩难懂的《数字电子技术》变得轻松易懂;在她的讲授下,繁琐沉闷的课程变得流畅清晰。20年教龄,年均教授7门课程,年均约480学时课程量,主持1项省级精品课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2篇……教学履历上的这一连串数字是余华多年来孜孜不倦潜心教研的写照。

  3月的武汉乍暖还寒,但余华老师平易亲切的笑容迅速消融了初次会面的陌生感。

  忙,是余华生活的常态。本学期一开始,每周六上午她都要加班上课。就在周日(3月20日),她还带领学生们到武昌工学院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这周唯一的一个休息日也是与学生们一起度过。与此同时,她还主持了数项学校的教研项目、自科青年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及横向项目。

  “教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一直笃信‘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我教授的课程能够让他们尽量多吸收知识的养分。”她坦言,从教20余年来,在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上花费了最多心力。

    军校炼出优良作风

  在2013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王虎眼中,余华老师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她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也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迟到早退。在她的课堂上,绝对不允许玩手机、交头接耳。她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课堂的45分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家住汉口宝丰路的余华,每天驱车60公里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仍能做到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校、晚上8点半以后离校,风雨不改。在她看来,这或许与她的军校求学、从教经历分不开关系。

  1995年,余华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作为军队科学技术“第一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在上世纪研发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现在的“天河”系列巨型计算机都是我国科技界的骄傲。在这里,她接受了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余华成为了一名海军教官,进入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方面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她又在海军工程大学脱产学习,获得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和系统工程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

  “作为军事院校的学员,我们穿着军装,拿着补贴,同时也是作为普通士兵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余华说,求学时期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就是一千米以上的晨跑,整理内务、队列训练等等一样都不能少。大一、大二基本每周都要跑三千米,有时候一周甚至跑两至三次。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女生每个学期都要跑三千米,且必须达标,否则拿不到学分。

  正是这样严酷的军事训练,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同时也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品质。“使我们待人诚信友善、热情大方、互帮互助,养成了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军事作风。”余华说。

  现在,这一作风被她贯彻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辜雪莲说,“余华老师早到晚退,两年如一日,是真正地扎根在学校工作上,在日常事务中体现出了优良作风。”

    不让学生做“无名氏”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求知的火焰。”余华认为,作为教师,教与学只有在互相尊重、理解与促进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她看来,与十年前相比,90后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在个性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爱和关注是比较多的,来到大学学习后其实是很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格外注意,带感情地关注各种学生,不让学生有‘无名氏’的感觉。”

  为此,余华不光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教学上的互动,课后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去年和今年以来,她多次与学院辅导员一同参与晚间查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牺牲业余休息时间帮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们也都乐意与她交流,由于余华老师对学习的要求很严格,学生们对她应该是又怕又敬。”辜雪莲说。

  在余华的学生们中间,对其课堂的评价集中在“热情”、“有干劲”、“充实”这几个关键词。2013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双阳说,“每次遇到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的时候,余老师都能想到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听懂。课后及时询问我们还有哪儿没弄懂的,下次上课提出来再反复再讲一遍,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还经常向我们传递竞赛类的知识。”

  由于工科课程通常比较枯燥和抽象,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课堂并不容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余华不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申请主持、参与了两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新型综合教学体系研究》。此外,她经常牺牲自己的个人休息时间,带领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展会。

  去年暑假,余华把一半假期时间花在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上,连续一个月来校指导,分文不取。曾有学生想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却缺乏创新项目启动资金,余华不光在学科专业上进行指导,还先后多次帮学生垫付项目资金。

  这样不计付出的努力终于收获了回报:2015年,余华指导的学生荣获各级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省级三等奖6项,由她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项;今年3月,在她的指导下,学生获得了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二等奖。余华的付出获得越来越多学生的信任与感激,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老师说,“在我们学院,如果有学生需要竞赛方面的指导,第一个就找余华老师。”

    小节点推动复杂网络

  2014年1月,余华通过人才引进成为武汉东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在此之前,因授课质量高,她连续两次获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还多次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当时我也到好几所大学去应聘,但是在所有应聘的大学中,只有咱们武汉东湖学院是校长亲自打电话——周启红校长直接给我打电话,希望我来学校任教,让我颇感意外,也很受感动。”余华说,感觉自己作为博士人才受到学校的重视,也能感觉到校领导望贤若渴,当时就决定到东湖学院就职。还没到学校正式工作之前,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干好这份工作。

  此前在部队院校时,她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有比较强的军事背景,主要从事目标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现在,她正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复杂网络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算法研究。“我选择现在的研究领域,首先是因为我非常感兴趣,另外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工程实践,我感觉大数据、云计算与复杂网络理论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余华说。

  所谓复杂网络,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复杂网络的实例比比皆是。余华打比方说,如武汉东湖学院也是一个复杂网络,每个教师、员工、学生等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每个独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构成武汉东湖学院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之后可以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任务。

  2015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获批了7个纵向科研项目,余华主持了其中2项,参与其中5项。“实际上对学院其他年轻老师起到了支撑作用”,同学院同事如此评价。同年,她还撰写了一本学术专著《漂移瑞利滤波算法研究及其在纯方位目标跟踪中的应用》,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中获得最多的。

  “个人的力量虽很有限,但是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系统的运作,怎样让武汉东湖学院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好,是我们教职员工共同的愿景与职责所在。”余华说。

    党务业务“双带头”

  来校任教不久,余华就因各方面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选为党建、学术“双带头人”。2015年11月,学校委派她参加湖北高校党建培训基地举办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训,余华说,“让我体会到各级领导的精心栽培,对我寄予厚望,我不能辜负这份期望!”

  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她平时经常关心同事们的政治思想动态,认真参加每次党组织活动。为了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她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营造和谐、进取的氛围,将教师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等工作切实开展起来。近两年来,该支部就发展了潘爱民、姜婧婧和张泰三位老师入党。党务方面,余华也积极配合学院做好相关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整理各种台账、笔记,督促教工党员及时上缴党费。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余华更时刻注意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带好头,做好各项工作:为照顾本学院的同事,在自己教研室同事怀孕期间,尽量帮其分担工作;热心帮助同学院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将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无私共享。另外,在学校排课的时候,也是先照顾家里有困难、有特殊需要的同事,自己则在其他老师排好课以后再安排。虽然课程很多安排在周六等休息日,她也毫不计较。去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有两名教师到外校访学,一名教师在外挂职锻炼,余华主动承担了学院的大部分课时,帮学院解决了实际问题。

  “我觉得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首先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身先士卒,自己做工作要做在前面,结合教研室每个教师的特点,共同发挥出我们的光和热。”余华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对学校和岗位的挚爱。


责任编辑:李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首先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身先士卒,自己做工作要做在前面,结合教研室每个教师的特点,共同发挥出我们的光和热。”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