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0-09-01 20:09:49

825日,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揭牌签约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倪一飞共同为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揭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鲍轶欣、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倪一飞出席活动并讲话,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陆清冬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研究中心揭牌

双方签订协议

焦扬在签约仪式上讲话指出,机关事务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承担了服务中心、保障中心、融入中心的重要职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新情况和新要求,机关事务工作迫切需要更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更有效的实践指引。

焦扬讲话

焦扬指出,复旦大学在公共管理学科和机关事务管理研究领域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积淀。国内第一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就在复旦,复旦还是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首批培养单位之一,在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学科获得A类。一直以来,复旦公共管理学科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依托校内各类智库平台,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坚持为治国理政服务。

焦扬说,复旦的学者是有家国情怀的,为治国理政服务,我们的学者很努力。在行政体制改革、应急能力建设、国民健康社会风险预警、城市治理和创新发展等领域,公共管理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复旦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与国家和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更为深入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学科协同、平台协同、人才协同,把公共管理研究和机关事务管理实践切实结合起来,聚焦重大问题,打造思想阵地;服务重大需求,打造智库高地;培养重大人才,打造教育基地,为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做出应有的贡献。

鲍轶欣讲话

鲍轶欣表示,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的成立,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复旦大学对机关事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将为全国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注入全新活力。鲍轶欣希望,中心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机关事务政治性、保障性、经济性、内部性、特殊性等特征,把深化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和层次来把握,不仅要研究具体业务,更要研究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全局与重点双轨并行、政府与高校双向发力,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新角度,努力建设专业型、前瞻型、创新型研究平台,推动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

倪一飞讲话

倪一飞代表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希望研究中心紧紧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优势,立足上海、放眼全国,聚焦制约机关事务改革创新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积极开拓创新,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贡献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制度设计方案。倪一飞表示,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在理论研究、人才支撑、工作保障、项目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职能优势,全方位全力支持研究工作,希望上海市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以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新起点,共同推动新时代全市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市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陈志敏主持

在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国家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教授周志忍、武汉大学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教授丁煌、四川大学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教授姜晓萍分别围绕机关事务标准化应处理好五种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机关事务管理职能创新” “机关事务现代应急保障响应机制构建研究作了学术报告。

学术研讨会

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机管局和复旦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据悉,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和市机管局共同发起成立。该中心将立足上海发展实际和智库功能,对标对表机关事务工作在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功能作用,紧密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机关,在理论研究、人才支撑、工作保障、项目支持、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深耕合作,聚焦国有资产、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机关运行成本控制、公共机构节能和后勤服务等机关事务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推进重点项目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改革创新、理念先进、务实高效的咨政成果,为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贡献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制度设计方案。


责任编辑:汪晓芸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8月25日,复旦大学上海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揭牌签约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