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心系祖国的炼铁专家靳树梁

2021-05-17 14:56:21

在我国钢铁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多位开拓者,他们以可贵的精神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亮点和辉煌,载入了人民钢铁事业的史册中。东北工学院的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著名炼铁专家靳树梁即是其中一位。


早在抗战时期,靳树梁就曾有一段佳话广为人知。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陕西招待蒋介石,只用了一菜一汤,而在招待靳树梁时却用了四菜一汤!


1944年11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到威远和自贡两县宣传抗日,进行募捐。靳树梁等热烈响应,在威远钢铁厂内开展了爱国献金活动,职员每人捐献一个月薪金,工人每人捐献半个月薪金。冯玉祥将军为感谢和鼓励各界人士支援抗战,委托威远铁厂制作铸有冯亲笔所书“还我河山”的中国地图形铁盾和铸有冯亲笔所书“收复失地”哑铃形状铁牌,共50块,用以赠送捐献者留念。靳树梁欣然承允,12月完成后,亲自送到自贡县冯玉祥下榻处。冯玉祥素知这位爱国专家,有幸相识,备四菜一汤热情款待,席间叙谈许久,甚为融洽,文武有别,但他们的爱国之心却紧紧相连。


在炼铁同辈中,靳树梁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炼铁专家、对抗战作出贡献的爱国者。他1936年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派,赴德国实习考察。他虽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祖国命运。“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华北各地和南京等地相继沦陷,祖国失去半壁河山,靳树梁时刻关心祖国的形势,异常痛心和忧虑的他,按捺不住急切的救国之心,毅然提出申请,中断学业,回国工作。1938年3月,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开始为抵抗外敌的入侵而工作。


靳树梁.jpg


回国后,靳树梁等四人被分配到由兵工署、资源委员会联合成立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靳树梁任工程师。他们的任务是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的部分设备拆迁到四川大渡口重建,以应战事急需。原计划要搬迁的大件过多,总重量十五六万吨,靳树梁知道时间紧迫,运输力量有限,很难完成,遂提出保证重点,集中力量拆迁六河沟的100吨高炉和汉阳铁厂30吨马丁炉炉体结构及换向阀、钢轨轧机、钢板轧机、中小型轧机和全部机修设备及耐火材料,共四五万吨重,以利于在新厂址的矿石、焦炭等资源条件下,更早地投入生产。


大家苦干三月余,终于在7月,日军逼近时,基本完成预定拆迁任务,赶赴四川大渡口。但仍有部分设备来不及运走,投入长江中。鉴于重建100吨大型高炉,需时太长,又相应原料匮乏,而抗战急需钢铁,所以决定先建一座20吨小高炉。但既无前人经验,又无技术资料借鉴,谁能承担起重任呢?


靳树梁毅然承担了这一任务,开始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新型小高炉的历史。他根据四川省当时探知的自然资源情况,充分利用拆迁来的设备和材料,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设计出第一座新型20吨小高炉。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艰苦努力, 1940年3月2日终于在大渡口开炉投产。此间,他还为永荣铁厂设计了一座5吨小高炉;为云南钢铁厂设计了一座50吨高炉并先后投产。这不仅争得了时间,较快地为抗战提供了生铁;靳树梁的心也像熊熊炉火般的炽热,聊慰归国初衷。


虽然有了如此骄人的成绩,靳老并不满足,他又根据小型炉的特点,另辟蹊径,在实验室利用厂里原有的料钟、料斗以及矿石、焦炭等设备和原料,进行了入炉布料探索。经过试验、观察、改进,多次反复,设计出“小型炼铁炉标准炉喉”。


小高炉.jpg


靳树梁任东北工学院院长后,主要从事高炉强化理论研究,创新了承德钢铁公司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提出了高炉风口区炉料运动特征“袋氏效应”的新观点。在办学中,他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厂校结合,领导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制;并主编了第一本结合我国实际的《现代炼铁学》。


1962年春,靳树梁应邀参加保定会议,讨论承德钢铁厂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与会者认为这一开拓性课题意义重大,但很艰巨。面对国家的急需,靳树梁以高度责任感和在渊博学识与丰富生产经验基础上的自信,主动承担了承德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的研究任务。回到学校后,他向学校有关人员报告了承担课题的意义及艰巨性,且深有感触地说:“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极为丰富。研究这一课题,对炼铁工作者来说是千载难逢,三生有幸。”


靳树梁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科研攻坚,利用承德当地的铁矿模拟攀枝花矿石进行试验性开采冶炼,开拓了承德钢铁公司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提出了高炉风口区炉料运动特征——“袋式效应”新观点,终于解决了钒钛磁铁矿冶炼的科研难题,为攀矿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初,攀钢1号高炉出铁,东大人在中国冶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东工科研队再次转战四川西昌等地,在高炉冶炼技术攻坚战中再建新功。满目疮痍中,东大人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国家工业体系建立初期充当了一往无前、昂首阔步的探路者和主力军。东大人用艰苦奋斗的意志,为新中国建设打造了一颗颗耀眼的钢铁红星。


1979年,《钒钛磁铁矿高炉炼项工艺》这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东大人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科研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他们深深地怀念着这一项目的指导者和奠基人——靳树梁。培养学生、从事科研,靳树梁一生几乎都在为祖国的钢铁事业而执著工作着,从他不知疲惫的工作中,你或许能够体会到,东北大学“严谨治学”的精神何以能够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我国钢铁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多位开拓者,东北工学院的首任院长、著名炼铁专家靳树梁即是其中一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