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的携手 ——教学成果奖从萌芽到花开的“故事”

2020-06-21 22:57:55

20156月,我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承担的四川省 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顺利结题。20156月,学院研究决定将此课题成果作为成都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申奖课题。我们申报的成果先后荣获了成都市 2015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 年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从 2011年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孕育花苞、开花结果,是一段不断摸索、完善的路程。看似结束,却又是不断前行的开始。

故事一 诗与远方的相遇

诗与远方在一起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深刻改变传统旅游产业。

诗与远方融合激发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推动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提出了跨界融通的新要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旅人才,企业如何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是什么?

旅游+文创特色人才培养的摸索、实践也开始了萌芽。

故事二 以技术为媒

八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从兴奋到踟蹰,再思考到愈发坚定的选择。

(一)兴奋:突破口是技术?

2011 年在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下,旅游分院人才培养开始了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初始,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对旅游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仿佛找到了突破口

——虚拟仿真技术。分院自主研发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了基于区域旅游产业升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形成了由“互联网+吃、住、行、游、购、娱”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成的实训室集群。

2011-2015 年实践探索,项目收获非常多:3 项实用新型专利、8 项计算机专著权、省级教改项目、成都市教学成果奖、省市教育研讨会分享、兄弟院校访问交流……申报书、总结报告、成果鉴定、应用成效等材料也逐渐成稿,我们对省奖和国奖充满了期待。

(二)踟蹰:核心是什么?

项目实施、分享、结题、报市奖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接收了诸多专家指导,不禁对成果奖有些许的不信心,人才培养依托了技术的突破就能与产业融合?继续思考发现:

技术解决了以往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不足,实习实训易受旅游季节、气候、距离等时空条件限制,学生创意思维难以可视化呈现等教学条件问题。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人才培养更突出的问题是:

1. 人才培养脱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需求、本土特色不鲜明,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的培养定位问题。

2. 原有课程不适应培养“旅游+文创”人才形成跨界思维以及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旅游产品的职业能力问题。

顺利拿到了成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只是阶段性的总结,人才培养的核心不是技术,如何培养适应行业需要求的旅游人才?顶层设计与实施层面是什么?为了人才培养,我们继续思考,不断摸索。

故事三文旅牵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产业的新动能,文化成为旅游的新引擎

扎根“天府文化”、接轨国际标准,开展“旅游+文创”特色人才培养的改  革与实践才是突破口。

我们和教学团队反复调研行业需求、探索产教融合路径,从校企合作体制、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开始再思考,重构了“三方跨界、三位一体”的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和产品创新力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壁垒,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   发展的新需求,建立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新定位。

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专业技术课程、实施项目实训;集成企业项目建设专业资源库、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开放共享云;顶层设计的产教融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实训项目、教师教法改革,推广层面的开放共享、社会服务,这才是成熟的框架,   学成果研究使我们回到人才培养起点,只有方向正确的教学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一)牵手、融合

故事四 牵手后的长久融合

人才培养需落地,不能光是框架。课程体系搭建了师资跟得上吗?硬件条件得改善……人才培养成果得经得起社会考验,要成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培养模式还得走出去,这些问题又让我们觉得任重道远。

围绕着文旅融合人才的培养,我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建设。

围绕新的课程体系讨论课程标准,落实教材和教法改革,落实不同文化资源类型的比较学习、多轮实训,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效能;

通过内培外引搭建师资体系,打造教师+学生的创业团队,建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高级技师领军的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师团队,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1项、四川省一等奖 4 项,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教师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15 人;

旅游教学楼建成“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建成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专业教学资源库、创建旅游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室、建成省级高职旅游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穗港澳蓉技能大赛金奖等荣誉35 项,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学生在西博会、G20 财长会、世界航线大会、欧洽会等 100 余项国际性会议服务中进行服务;

主动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担任四川省科技扶贫服务团首席专家单位,通过派出驻村干部、专家智力咨询、免费技能培训和招收深度贫困地区定向生等措施助力精准扶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旅游标准和中国服务,   培养尼泊尓旅游从业人员。

(二)长长久久

8 年后,在撰写成果总结报告的时候发现我们做了扎实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主动对接行业找差距,到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模式寻找产教融合的契合点和突破点,我们的成果始终聚焦人才培养、做深做实,实现了三个突破:

突破一:理论研究突破。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求, 实现了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扎根区域文化,具备文化创意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复合能力的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对于深化高职旅游教育改革、推动相关专业特色化发展开展了理论创新;

突破二:培养实践突破。成果聚焦教学问题,技术路线科学,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

突破三:示范辐射突破。成果受益面广,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 2 个(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市级重点专业 4 个(导游、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空中乘务、校级重点专业 1 个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除了新专业文化创意与策划,六大专业全国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七大专业形成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群的概念逐渐形成……

结束语

正如文旅融合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永远在完善。面对世界旅游潮流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继续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面对成都加快融入全球旅游价值链高端,急需提升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二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面对产业功能区向产业生态圈转变的城市布局,急需从根本上突破文旅融合创新、跨界整合产教资源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适应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服务中国游客和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急需形成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世界办学影响力的中国表达

成果奖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节点,我们将不忘人才培养之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刘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旅游分院人才培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实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