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长安大学老党员陈惟一:以平凡铸不凡 抱丹心育桃李

2021-04-24 15:51:09

古城之南花似锦,渭水之滨月未央。花开花谢、日升月落之间,长安大学走过了七十年的流金岁月。在学校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众多师者如同一朵朵浪花奔涌激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获得交通部高等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教育部及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等称号的长安大学副教授陈惟一就是其中之一。履职中,他钻研授课模式,讲好思政课,以身作则立标杆;乡野间,他热心助学,以智扶贫弱,披星戴月不言苦;退休后,他依旧惦念学校、心系学子、挂牵父老,竭力燃烧着每一分光和热……

孜孜不倦 诲人有方

1964年,28岁的陈惟一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来到了原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任教。他觉得,能在这里工作是一种荣幸。

“交通部对学校很重视,这里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一些老师从生产单位一线来,教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走出去特别受欢迎。”

在此之前,年纪轻轻的陈惟一就已积累了丰富的党政和学生工作经验。他在高中毕业前夕入党,1956年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运管理专业就读,并长期担任党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因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他先后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红旗标兵、先进工作者,受到湖北省委和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表彰和奖励。有了这些经历,陈惟一对他的人生新征程充满信心:“我善于和学生打交道,也喜欢和他们打成一片。”

西安公路学院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提倡“真刀真枪地干”。学校拥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实习工厂及汽车跑道,还多次组织学生赴校外进行实习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1975年,陈惟一就和同事一起组织公路系学生赴兰州721工地实习。测量、绘图、施工……学生们一边上课,一边实地勘测,收获满满。就在这时,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了。其中一段路是悬崖,测量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对于是否应继续完成测量任务,大家意见不一。经过严密而详细的论证,工作组最终决定抽调一部分有援越战争经历的青年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学员组成“突击队”,前往危险区域勘测,剩下的师生原地待命。最终,实习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在带领师生完成实习任务之外,陈惟一还带领学生以自身所学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切身困难。距兰州市七十里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没有人搞测量,所以供电问题迟迟未能解决。陈惟一带领两个班的60多名学生,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电线杆架设工作。村民们纷纷为师生送水、送饭表示感谢,陈惟一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1984年,学校干部调整,陈惟一转入运输管理系任党总支书记。为解决学生“入党难”问题,陈惟一办起了党校,邀请多位重量级教授前来授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报名率达到 85%以上。为解决家校沟通问题,陈惟一首创“学年鉴定”评价模式,连同学院概况介绍信一同寄给家长,在家长中受到广泛好评,为家校联系开辟了“绿色通道”。

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曾经在住院的病床上为学生出题,也曾经与学生彻夜谈心,还为了敦促学生锻炼而数年如一日地监督学生早操,只为做好学生思政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热心助学 桃李芬芳

退休八年之后,陈惟一和老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想要叶落归根、安然养老。在这里,他看到家乡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面临着失学的问题,于是萌生了扶贫助学的想法。2004年,陈惟一被推选为太阳关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在村里组织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

2007 年,因老伴病重,陈惟一回到西安居住,依然心系家乡孩子的上学问题。在他多方联系之下,山阳县的120多名高中生和大学生得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2012 年对于陈惟一来说,是一个“坎儿”。老伴去世后,他先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和髋骨置换手术,身体日渐虚弱。但最让他寝食难安的,还是78名学生的资助问题没有着落。想到殷切盼望着上学的学生,陈惟一焦虑不已。“我这个人从来没有骗过人,答应要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也许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他等来了绝境中的曙光。11 月中旬,陈惟一经人介绍,与“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人张仁杰取得联系。陈惟一的诚恳执着感动了网站的工作人员,张仁杰专程从北京赶到西安,和陈惟一一起乘车到石佛寺镇西照川镇考察。白天,他们深入困难学生家庭调查了解、询问情况,晚上整理白天收集到的资料,制作困难学生家庭信息表,仅用一天时间就收集完成了 105 户困难学生家庭的资料。

从2012 年到2018 年,陈惟一帮助学生争取到爱心人士的助学善款多达110 万元,已有 563 名贫困学生接受或即将接受捐助,长安大学 2010 届毕业生毕堃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已成为山阳县文联《天竺山》杂志的编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后的四年里,她出版了三本书,并于 2014年入选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项目,成为陕西省重点扶持的20名中青年作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2015 年,学校还为毕堃霖召开了作品专题研讨会。她百感交集,尤其感念陈惟一老师当初对她的帮助:“没有陈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老骥伏枥 不忘初心

岁月不居,时光如水,陈惟一退休已经 25 年了。作为中华陈氏宗亲会陕西总会的成员,陈惟一在自己主编的《世传家宝》一书中收录了陈崇的陈氏族训,其中一句这样写道:“均在四民,责无敢堕。行必期为,志惟务果”。言必信、行必果,心怀学子、兼济苍生,这正是陈惟一人生轨迹的生动写照。

陈惟一待在老家的时候,家里一直是很热闹的,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因为他是村民眼中的“百事通”,帮村里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向市里省里反映问题、拉水修路、到困难学生家走访慰问、给孩子们提供各种上学的信息咨询……他的生活总是很忙碌。

“我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没什么大的能力,但是我很乐意做一个桥梁,尽我所能为大家排忧解难。”陈惟一说。

现在,陈惟一经常回忆起自己刚刚工作的情形,那时学校里只有三幢教学楼和几栋宿舍楼,周围都是大片的菜地,教学楼对面则是一条臭水沟。现在,昔日的臭水沟早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南二环,他所工作的学校也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哺育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亲眼看着他们由朝气蓬勃的嫩苗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看到学校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好好学习本领,在毕业之后像金子一样,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长安大学老党员陈惟一的故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