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檀传宝教授专场圆满举行

2020-09-06 11:20:42

2019年5月1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第三期成功在教十楼11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由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文琦主持,吸引了大量师生以及校长培训学院的多名校长前往学习、交流。                           

图1嘉宾檀传宝教授发言

图2主持人张文琦介绍讲座内容

仁爱、关怀等教育爱的理论解释与有效实现,一直是困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大难题。先贤孔子与美国知名学者、关怀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次讲座檀传宝老师围绕两者的概念展开比较,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丰富而生动的讲座。

图3讲座现场

檀传宝教授从五个方面对“仁”与“关怀”的概念相同点进行了介绍:

首先,爱的核心即仁者爱人(to love people)。檀老师指出,孔夫子的思想核心即《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孔子本人对“仁”的解读有很多,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就是孔子对“仁”最简洁、核心的界定。而诺丁斯在其著作《关怀: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中也处处表达出“爱人”或者“关怀”。当然,要指出的是孔子与诺丁斯都反对“普世的爱”、“抽象的爱”。

其次,爱的内在机制即其“关系性”。“仁”与“关怀”之所以应当是具体的道德实践而非仅仅是抽象的伦理原则,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爱只存在于“关系”之中,或者说有不可剥离的“关系性”(relationship)。

第三,爱的实践逻辑即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承认“仁”与“关怀”具有关系性,而关系又是具体的,则设身处地,或者诺丁斯所言的“动机移置”(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就会成为一种爱有效实践的“必须”。

第四,爱的现实依据即关爱的情境性。正如檀老师先前所提到的孔子与诺丁斯都反对“普世的爱”,因此,这种关爱必须要在具体情境下,根据现实情况有所调整。

第五,檀老师指出,爱与关怀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有快乐相伴,是积极的情感体验而非极度痛苦。

檀传宝老师总结对两位教育家思想体系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点,男性一样可以有女性的关怀思维。关怀这一“女性伦理”适用于所有人——无论男性或女性;第二点,关系性思维不仅是关怀的具体建议,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论;第三点,教育爱永远都是具体的,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檀老师的精彩演讲赢得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提问环节,观众十分踊跃,就“美育”、“德育”等问题进行提问,檀老师指出:“美育不应该只是未来的教育,更应该着眼于当下,从现在开始。”,“德育也不应该只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否则,无论给予其更完美、更重要的修饰词,它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德育与教育看作共存共生的关系,德育在则教育在。”

图4现场观众提问

图5现场观众提问

这是一场来自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与现代西方关怀教育理论家——尼尔·诺丁斯跨越2500年的思想文化碰撞,檀老师由浅及深,不断将丰富的理论内容比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多的指导与反思!

图6嘉宾与师生合影

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学术部

2019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学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第三期成功在教十楼111教室举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