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瘟疫之下的中国医者

2021-01-18 18:23:10

瘟疫之下的中国医者

徐凤 讲师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疾病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如殷墟甲骨、《尚书》、《山海经》和《左传》等古籍。大量的史料记载表明,从古至今,瘟疫时有爆发,甚至有的时期会发生大范围长时段蔓延的情形,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如《后汉书》中的记载:“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焦心,以为至忧”。面对严重的疫情,永不缺席的正是永不放弃自己阵地的中国医者。

医者仁术

在中国抗瘟疫的斗争史上,医生们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凭借其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将医生的使命看得非常重。历史上通过防治瘟疫,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医,推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张仲景潜心研究疫病的诊治,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并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

医者仁心

到了近代,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爆发的东北鼠疫,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过6万人。面对这场极有可能发展为全球灾难的恐怖疫情,风雨摇摆的晚清政府之中终于有人站出来,外交部右丞施肇基举荐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的伍连德年仅31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博士,这一次的任命是手忙脚乱的清政府做出的第一个正确决定。东北当地的官员对瘟疫毫无认识,怕麻烦不肯配合,医疗资源被俄国和日本等外国人垄断。伍连德在多重困难之下不顾感染危险和世俗压力,解剖了死者尸体(当时法律不允许),终于做出了科学的判断:这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新型鼠疫——肺鼠疫。伍连德迅速采取了建立隔离医院、控制疫区交通、火化患者尸体等措施,仅用四个月时间,便成功控制疫情。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防治鼠疫。伍连德的抗疫工作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在清末那个遭受列强觊觎瓜分的年代,更打击了日本和俄国企图借口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而接管东北的野心,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历史贡献。1911年4月,为介绍此次控制鼠疫的成功经验举行了“万国鼠疫研究会”,是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近代中国医者第一次令世界瞩目。

医者仁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开始了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仅仅三年就基本完成了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布局。随后,党和政府确定防治原则,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消灭传染病运动,建立医疗体系,推广免疫规划。经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努力,过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绝大多数传染病短时间大幅下降,此后多年稳定在极低水平。但是这并不代表瘟疫爆发的危险已经被消除,2003年的“非典”是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爆发的第一场瘟疫。这一次,中国医者以其专业性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成为抗击“非典”疫情最大的功臣和最勇敢的战士。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光荣殉职,终年47岁。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67岁的钟南山站出来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多少“非典”时期的英雄又相逢在湖北,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医者的专业与担当。

回顾历史,冷冰冰的现实是:人类在发展,病毒也在不断变异,传染病的威胁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但是历史还有另一个事实: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纵使永无止境,但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义无反顾地走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用科学的态度与专业的手段积极应对,为战胜疫病贡献着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在此,向每一位逆向而行,用专业和身体为人民构筑起安全屏障的中国医者致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瘟疫之下的中国医者。瘟疫之下的中国医者 徐凤 讲师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疾病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