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10月31日,由教育部
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端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一线教师及著名期刊主编、媒体记者共60余人参加论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程波、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李冠宇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出席会议并致辞。程波同志简要回顾了首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端论坛取得的良好社会反响,并从“悟道”“传术”“反思”三个层面对本次论坛的性质和功能进行阐释,为继续打造高校课程思政“品牌工程”“名片工程”明确了要求。李冠宇同志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根本问题,结合工信部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的育人目标,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实践创新”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工作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狄涛同志强调了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工作重要抓手的关键性地位,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发挥好协同效应,优化各部门育人配合能力,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学习时报》副总编何忠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建伟、教务处副处长王喜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林艳分别主持了会议各阶段的研讨。
上海大学顾晓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柯媛元教授、《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欧阳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小红、北京师范大学刘凯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琪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刘惠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董为人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董玉兰教授、清华大学陈宇琳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辉副教授,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副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专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心得”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来自理、工、农、医、文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以“汶川抗震建筑的力学原理与激发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医学的专业素养与医者仁心职业伦理的培养”“航空航天技术攻关与厚植空天报国情怀”等教学设计为载体,充分展示了课程思政建设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的学校特色、学科特色。
与会专家还就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专家认为,当前要打造富有成效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推进。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关键在教师,必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和人格魅力,这是优化课程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做好课程建设的系统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有机融入、深度结合、自然讲授;课程设计中,要紧扣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强化问题意识,拓展理论视野,打造大课堂、大人格、大情怀;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线突出”的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规划、队伍建设、成果固化和辐射带动工作。
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超对次论坛做了总结。他通过介绍“航空航天概论”课程的建设情况,阐释了“厚植空天报国情怀”的教学理念、知识线和思政线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情怀化、实物化、过程化”的教学方法,并从团队理念建设、教学大纲安排、组织制度分工、名师示范引领、集体氛围营造等方面展示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工作的宝贵经验,呼吁与会专家和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主编张金岭、《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王志强、前线杂志社副总编邓春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研究员叶红云、《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侯衍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编审陈娟、《红旗文稿》杂志社副编审张少义,《中国青年报》科学部融媒主编樊未晨、教育科学部负责人原春琳,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期刊媒体专家共同参会,一致认为本次论坛较之第一届论坛,更加关注课程思政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集中分享各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课程育人成效,为加快推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实践理念开拓了思路、凝聚了共识、探明了方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形成的经验成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