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一位北大马院学生的听课感言:在北大讲堂听名家讲理论

2021-11-10 14:05:43 北京大学

如何学好党的历史,特别是如何更好地把握党的理论,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经常议到的话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希望理论能够真正入脑入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本科四年学习,到博士两年在读,在我的北京大学六年读书生涯中,对于其浓郁的学习氛围,真是情有独钟;对于其浓厚的理论滋养环境,真是倾心留恋。北京大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能够经常听到一些社会名流或理论名家的讲授。本科期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总课程时,我就听了傅华、林毅夫、单霁翔、刘世锦等知名专家讲授的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报告。这门课的主持人,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所请专家讲授的内容均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近日读到这些讲授内容的结集本《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让我的思绪又回到那听课的时空中……

(一)

第一个想起的是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的傅华老师(现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记得当时他这样说:

“跟过去相比,中华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完全主动,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是傻子过年看街坊、跟着大哥进城。”

傅老师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将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新时代文化是积极美好、催人向上的。第二,新时代文化是导向鲜明的,旨在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第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诸多原创性贡献,读通读透就能发现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四,新时代文化是充满自信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能够对时代课题作出创建性地回应,我们的文化能够引领时代,造福人民。

(二)

第二印象深刻的是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老师。他在讲演中特别说到: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我当时听起来觉得又兴奋又新鲜,因为过去我们无论从事文物保护,还是进行考古、历史研究,都往往把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视作已经失去生命了,它们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社会,它们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它们有生命力,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和健康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对待观众、对待文物的态度。”

单老师解读了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关系。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让文物重归人们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尊严和魅力的时候,人们才会保护这些文物,更增进对文化的认同。故宫工作团队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展品、多渠道开放故宫、设立文物医院等措施,让博物馆“人见人爱”,让新时代的文物保护更添光彩。

(三)

至今,我还记得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老师的观点,对我也挺有启发。他讲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同,理论不能简单套用的问题。他还讲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引导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自信。

(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老师的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师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如何转型。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阶段性回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未来的发展,不能与过去30年一样靠高投资带动,要靠产业转型带动。对未来中国的前景不必悲观,中国在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后经济增速才开始回落,远超拉美国家,但仍需警惕落入各种“陷阱”,要积极应对各种危机。

(五)

在这个大讲堂上,我还听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老师对新时代经济形势与政策的解读。

他指出,中国站在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一些亮点引人关注:在GDP上,有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预计,在不远的将来(10年到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在城镇化上,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6底已达57%,在2020年末已经超过60%,这意味着中国超过半数的人口在城镇里工作、生活、学习,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服务业的发展上,200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1%左右。十年后,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6%,到2020年更是达到了54.5%。对标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提高到70%。这个国家将会更加壮丽,更加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光彩。

(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老师有关中美贸易战的一段话,也很精彩:

“一年多来的中美贸易战证明,要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次中美贸易战在规模、范围、力度上都超过许多人的预期。实际情况是,美国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在科技、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超出很多人预期的措施。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是绕不开、躲不过去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要想成长壮大,这个过程必然要经历。”

王老师解读了新时代大变局下中国的战略选择。他指出,在中美贸易战上,美方以舆论为先导,以关税战主攻,以投资、科技、金融等助攻。在科技领域,美国搞“打头断链”,重点进攻中国的龙头企业,切断产业链,限制技术、人才交流等。在产业上,越南、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但是总的看来,中美贸易战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总体可控的,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我们采取扩大内需、促进“一带一路”出口多元化等措施,有效地抵消了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七)

听专家型的领导干部讲课,也是一种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叶连松老师这样解读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他说:

“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就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就是把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所谓城市群,就是大城市周围有一个城市圈,或者城市带、卫星城,然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方式,比如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等把它们连起来。这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城市群建设方案。不能一城独大,不顾周围;也不能搞摊大饼式的发展。”

这使我原本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困惑一下子就解开了。

(八)

我还记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老师的自信讲授。他解读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可以自信。其中有两点特别引发我的注意: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不仅表现在人均GDP上,而且表现在家庭中位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社会治安、对国家与自身未来预测等指标。二是,目前一些指标在计算上有问题,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人民真正的幸福程度,比如中国不少街头生意没有记录考察范围,如果算上这些成分,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已经超过美国。因此,中国必须要提出中国自己的理论,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人也应当对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具有自信。

一堂堂理论课听下来,我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的新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现场听演讲,到现在看到《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一书出版,我更加体会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力度和温度;同时也感受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其实是可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逻辑传递出来的。我坚信,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彩内容一定会更加“深入百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陈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科期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总课程时,我就听了傅华、林毅夫、单霁翔、刘世锦等知名专家讲授的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