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第六十二期 周光 以身垂范 严正家风

2021-11-11 17:36:28 红色基因代代传 软件党支部

——临终嘱托  永励后人 

红色1.png

周光在战争年代负伤,头颅中残存弹片,加上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要教育好后代。周光在临终前还对夫人池精武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时代造就了我们,只知奉献,而不求索取。当我们已无力奉献,生命力枯竭的时候,就坦然地走吧。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付出的一切,是为了后代的幸福,可以说是死而无憾。只是希望树下的乘凉人不要只图舒适,不去耕耘,甚而砍倒大树当柴烧,那才是悲哀的事。你要时刻告诫我们的子女,不要做乘凉人,要做耕耘者。”

这是周光对池精武的临终嘱托,也是他对子女的期望,令人动容。池精武激动地说:“你安心养病,我们的孩子绝不会做愧对先人的事。”

1977年4月24日,周光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旅途,溘然离世。和他一起生活过的子女、亲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能严守家教,不求荫蔽,朴实勤劳,遵纪守法。

周光、池精武的女儿初中毕业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她和千百万青年学生一样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参军、复员,始终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随周光一家生活的侄儿周世明,在20世纪50年代企事业单位大招工时,被设计院招收为描图员,后调到汽车厂水箱车间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劳作了一生,于1993年病故。

池精武的弟弟池精沛,在老家孤苦无依,从河北投奔姐姐、姐夫,招工进厂当了一名汽修工,继而开车当司机,后娶妻成家另立门户,自食其力。

唯一上了大学、成为科技人员的周世红,谨记父母的教导,奋发努力,自强不息,辛勤耕耘,成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英才。

周世红在长春光机研究所先后参与数种科研项目,完成了三个具有 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课题,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科学家王大珩的看重。王大珩亲自写推荐书推荐周世红为研究员。推荐书全文为:

周世红同志在长春光机所期间(1991年11月离所),一直从事有关国光栅精密测角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电子电路方面,实现了莫尔条纹的细分,从而使测角分辨率达到0.001",测角精度达到0.05" ,使这项设备能做为国家角度测量的最高基准。这项工作,以光机为主,而电学工作的比重绝不亚于光机工作。因此,周世红同志的工作,和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是并驾齐驱的,应该在学术上给予同样的评价(最后国家基准的工作,我估计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按照周世红同志的工作经历和学术水平,我觉得可考虑提升为研究员,特别是他现在已离所,为今后工作上的发展使用,以能及时给予提升似是合适的。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名誉所长  王大珩

  1992年7月21日

能得到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推荐,是一项殊荣。

周世红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表彰和奖励。1993年3月19日的《长春日报》刊登了周世红的照片和事迹介绍: “周世红,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副总工程师、副研究员。长期在线纹计量和电子工程科学技术第一线工作,参与研制的线纹计量仪器已检测园光栅盘2000余件,价值200多万元。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三等奖两项,在同 行中享有盛誉。1992 年起,享受政府特贴100元。”

周世红用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告慰父亲的英灵。他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道: “几十年在科学上的奋斗,我觉得我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父亲教诲的影响。”“现在,我捧着国家高级奖励证书,心潮起伏,父亲如果知道,他会多么高兴。像父亲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们,当他们看到后代成才、为国家做出贡献时,他们一定会像父亲一样的笑,一样的欣慰。”


责任编辑:马士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周光在战争年代负伤,头颅中残存弹片,加上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要教育好后代。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