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用好国家公祭文化历史资源
弘扬爱国情,建功新时代。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学院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好教师的四有标准,根植爱国情怀,践行奋斗精神,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改实践,创新内容方法,用国家公祭文化资源,植入管理学专业课程,打造了一堂“企业:爱国与责任”专题课,深受学生好评。
把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推动课程思政教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这是教师党支部党日活动的新尝试。所在党总支制定了详细的教改活动方案,充分利用南京公祭文化资源,寻访和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收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把国家公祭日(12·13)的时间元素融入课堂,营造氛围,用历史祭奠的沉重感激发学生民族自强的爱国心,用企业家的爱国与责任唤起学生的奋斗精神,完成了从苦难到悲愤到感喟到沉思到奋起的情感体验。
祭奠文化,是中国古代世代相沿的传统文化,“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祭祀的文化传统,其中祭奠缅怀先祖先烈,感恩和追忆他们为后人所作出的辛劳甚至生命的付出,成了我们民族留存至今的优秀文化传统。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培育集体认同感、文化神圣感和民族凝聚力。把公祭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延续了传统祭奠文化基因,更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立志踏实奋斗,实现远大抱负。
党员爱国心:在寻访和祭奠中得以净化洗礼
南京大屠杀遇难丛葬地有23处。为了把现有的遗址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在国家公祭日前一周,第二支部采取集体寻访和个人寻访、线下寻访和线上寻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寻访丛葬地遗址和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活动。寻访、祭奠活动,党员们不仅收集了第一手教学素材,而且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洗礼,每一处丛葬地,党员们都用真诚和情怀去祭奠,去阅读,去洗涤内心,去净化灵魂: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教书育人,勖勉后人,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学生爱国情:在庄重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升华
12月13日,二支部把党日活动搬到了教室。教师党员和全体2016级软件技术班学生一起同上一堂课。
这堂课,加入了庄重的祭奠仪式。上午10点整,南京上空警报鸣响,全体师生举行默哀仪式。在警报结束后,师生一起在临时设立的祭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献花志哀。
这堂课,加入了支部寻访遇难同胞丛葬地的故事讲述。任课教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悲惨遭遇,控诉了侵华日军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罪行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史料影像在师生们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这堂课,加入了刚生效不久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的法律宣讲,为同学们普及了国家公祭保障的相关知识。
这堂课,加入了学生寻访爱国企业家的爱国报国典型案例的实践汇报。学生小组搜集到的企业家爱国故事和典型事迹感染了在场所有师生。
主讲教师张惠华精心备课,精心遴选了华为、海尔等企业和霍英东等企业家的爱国故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生动讲解了著名企业家无私奉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开拓进取振兴民族实业的报国之举;阐释了爱国精神在企业管理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激励同学们立志努力学习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这是一堂把国家公祭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要求打造的,通过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改路:在创新和奋斗的探索中不断获取前行力量
课程结束后,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围绕本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讨。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爱国奋斗精神元素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很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这堂课利用了南京本地特有的国家公祭文化资源,融合专业课程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线上线下的结合、课堂内外的结合、学生老师课堂互动的结合、支部主题活动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国家公祭日特定氛围特定文化元素和爱国主题讲授的结合,“五个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丰满,给同学们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不仅收获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同时在爱国主义情感上也得到了升华,收到了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丽霞参加了本次活动。金丽霞说,今天是个特殊的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把主题党日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改活动结合起来,活动祭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而刻苦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是一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有益尝试,很具有启发性和推广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工作是我们学校教改工作的重要方面,思政课程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专业课基础课等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继续积极探索,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