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融入 理论课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增强思政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向来是 理论课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所在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将沂蒙精神融入 理论课,形成了独具特色、生动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研究成果。临沂大学依托区域文化和精神资源创新 理论课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工作思路
确立“五个融入”的工作思路,创新“以沂蒙精神育人为主线,以沂蒙精神融入 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将沂蒙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将沂蒙精神融入课程开发体系,即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开发的沂蒙特色”;三是将沂蒙精神融入两个课堂改革,即“抓住教育教学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四是将沂蒙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即推出“开发沂蒙精神教材、研究沂蒙精神课题、推出沂蒙精神理论与实践成果”;五是将沂蒙精神融入平台建设,即强化“全国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山东省重大理论研究基地,孙海英工作室”等的育人功能。
二、特色
第一,课程开发创新,彰显沂蒙精神育人沂蒙特色。主要开发开设了《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特色校本课程,并把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拓展课程建设,形成了以品牌课程为龙头的传统课程与创新课程相结合、主体课程与衍生课程相衔接的系列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创新,打造沂蒙精神育人临大模式。坚持“沂蒙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围绕“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纳入必修课程、沂蒙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践行内容创新和采用“自学、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翻转课堂和网络微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形式创新。
第三,科研教研创新,夯实沂蒙精神育人理论基础。围绕沂蒙精神育人主线进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项目申报、教改实验推进和科研成果推广,坚持科研教研创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动育人实践创新。
第四,实践拓展创新,创设沂蒙精神育人整体氛围。依托“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等,搭建沂蒙精神育人平台;推动大学生“下基地、下农村、下工厂”实践;开展才艺、体验、技能、展示、公益和讨论专题活动。同时,突出了沂蒙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色,将沂蒙精神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三、工作成效
课程开发:开发校本教材《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面向全校本专科生开设“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编写《 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等,形成具有沂蒙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辅助教材。其中《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作为全校本专科学生通识必修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和山东省课程联盟线上课程。
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网络微课”等引入课堂,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推行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把唱红歌,讲红色故事、做沂蒙精神手抄报、写社会调研和观后感等记入平时成绩。
基地建设:突出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研究特色,依托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山东省重大理论研究基地二个基地,衍生出一批教育教学和教研科研项目与成果。
科研成果:围绕沂蒙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成功立项3项国家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16项省级课题,20余项市厅级课题,并成功申报两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围绕沂蒙精神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著作3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四、模式
一是打造品牌与沂蒙特色相结合。坚持让沂蒙精神走进教材,推出区域大学地方特色精品课程;让沂蒙精神走进课堂,打造思政学科课堂教学临沂模式;让沂蒙精神走进校园和基地,深化和拓展沂蒙精神育人内涵和外延。
二是课程开发与课堂改革相结合。坚持沂蒙精神教育创新课程服务于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为课程开发提供实践基础和质效检验。
三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沂蒙精神理论研究创新与沂蒙精神融入课堂改革实践,沂蒙精神融入课外拓展实践,让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基地。
经过4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沂蒙精神融入 理论课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2018年1月,该成果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点平台
沂蒙精神支部与海关支部联合开展党建活动
现场
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发表研究成果的部分重要期刊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放飞青春 向党而歌实践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