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网文 | 蔡炳锋 |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 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

蔡炳锋 |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 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蔡炳锋 发布时间:2024-12-10 10:03:33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须以教育之强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置于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首,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当前,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 工作的关键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探索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是 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切实增强高校思引领力实效性、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育人共同体聚焦机制、内容、手段、环境等要素的融合建设,依托网络新媒介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具有共享性的有机育人共同体。新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着眼各个育人要素的融合发展,在协同育人、内容传播、平台运维、成效评估等多个维度发力,切实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形成网络育人合力,积极赋能思政引领力提升,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提升协同育人“作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机制建设是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定程度上重设计轻落实、重理念轻实践的情况,缺乏从顶层设计建设育人载体以支撑育人共同体的构建,特别是高校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缺乏融合度不够,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结合度不足,容易“另起炉灶”“一时兴起”,难以“融合发展”“久久为功”,未能在高校中激发出强大的协同育人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完善协同工作制度和建立联动机制,不断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协同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育人协同工作制度,明确权责分工、加强培训考核、强化技术支持、推进产学研合作等。例如,网络文明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以及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等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加强高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联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领域,注重家校联动,形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合力。积极探索与校外媒体、社会化网络平台、网络企业、政府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网络育人的资源和渠道。

依托全媒体矩阵式传播,提升优质内容“传播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洞察媒体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对提升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相当程度的成效,网络文化资源供给不断优化,并随之生产、打造、输出了一批能够引领青年思想的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优质作品。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在发展中存在着“叫好不叫座”“压箱底作品”等现象,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相对封闭,互联网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的“化学反应”尚未完全产生。

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深入到网络空间当中去,主动去接触青年学生。一是要借助全媒体手段多样化、立体化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等方式,借助全媒体手段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等特点带来的传播优势,简短而有力地发出主流声音,将主流价值融汇于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之中,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效度”。二是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的日常化、生活化建设。从整体性角度看问题,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叙事方式讲道理。 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青年学生的生活日常,让主流声音符合学生需要,精准把握青年所需、青年所想,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主流话语能够直达青年学生内心深处,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温度”。

推进媒体平台系统重塑,提升平台运维“技术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9.3%。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生活、交流互动的精神家园和活动场域。当前,高校各类网络平台公众号运维管理存在一定的技术滞后性,未能完全按照互联网逻辑来统筹配置资源、采纳全新技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相对而言较为落后,尤其是对于目前互联网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得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的合力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强调要以“现实中的个体”作为研究人性本质的基础。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要以学生为中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一是要构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矩阵。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与权威网络思政工作媒体平台、教育培训宣传体系、主流社交及公众号平台的共建,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涵,形成立体化对标共建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B站等热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社会化网络平台上着力建设一批师生黏合度高、受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网络育人新媒体账号,用“中央厨房”模式做好网络平台的“乘法”,集中力量用好核心平台并且能够形成合力。二是要建设优质网络内容共享平台。优质网络思政内容资源是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最亟需的“养分”,一方面,着力打造高校网络思政优质资源开放平台,形成“创传用学评”良性循环,充分激活网络育人的创新动力,形成良性整体效应;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结合时事热点和重大节日,鼓励师生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丰富优质网络内容供给,优化校园网络氛围。

深化成效评估体系变革,提升成效评估“保障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高校思政引领力是否得到有效彰显,很大程度上需要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效评估和反馈的结果是否良好。为了提升成效评估的保障力,高校应深化成效评估体系的变革,通过实行分类评估和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制度,确保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多数高校主要聚焦于构建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定评估机制,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效考核和评估体系,难以准确把握网络育人效果和学生的空间使用实情,这导致网络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了育人实效。

面对信息化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选准突破点,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实现突破,从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评估成效要用事实说话”。一是要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行分类评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部分之间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应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等构建网络育人责任机制,列入各级各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制度。依托高校智慧评估平台,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所涉及的各项领域均实行常态化监测,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等构建网络育人监测机制,列入各级各类考核体系,对出现政策落实不力、偏离正确工作方向等情况的部门实时进行预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在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拓展了立德树人的实践内涵,还有效提升了高校的思政引领力,并为保障高校受教育群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浪潮,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推动 工作发挥更优质的育人功能,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本文系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和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 教育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24SZA-00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加措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