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网文 | 陈可欣 朱衡 张晓敏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路径

陈可欣 朱衡 张晓敏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路径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陈可欣 朱衡 张晓敏 阎波 发布时间:2023-10-25 16:19: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要求以数字化作为教育工作革新的窗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实效性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数字化的理解和运用不足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为以下多个方面。

就教育主体而言,目前的教育主体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较为单一。同时,在数字化背景下,技术的发展也伴生出新思维、新理念,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借此重塑思政教学方式、内容等,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思政课的校内教育主体大多缺乏与相关科技人才的交流机会、交流机制以及合作平台。

就受教育主体而言,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思政”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者考试、作业等阶段性测评来了解学生,相对来说偏向于整体而非学生个体,偏向于结果导向,侧重于考试成绩等智育成绩,忽略社会实践等指标,轻视学生意志、思维等内在多维度评价指标,难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无法实现全面有效的指导。

就教学场域而言,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时间和场所相对固定,学生对思政的学习主要来自每周定时的课堂学习。在这样的教学场域下,学生主要习得一些概念性、理论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于思政深层次的理解尚不充足,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同时,目前的思政教学倾向于遵循高校各自的既定流程,相互之间缺乏交流,虽然有学习通等应用,但是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思政课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从教学资源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日渐丰富,往日仅在高校课堂中见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及,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思政课教学资源相对分散,缺乏整合,各教材之间存在着简单重叠的现象。同时,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缺乏和其他音像等资源的有机交融,主要运用在制作PPT等呈现形态的转变,难以及时有效地整合海量资源。此外,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等尚未被整合成精品教学资源并没有传播开来。

就教学方式而言,目前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聆听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聆听为主,缺乏互动和思考,在掌握一定概念性基础知识之后很容易失去兴趣,游离课堂之外,也不利于知识的延伸,学生不会进行主动自发的深度思考和吸收。思政课死气沉沉,缺乏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热情。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多元路径

一是构建全员全社会育人新格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强大算力,精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快速总结思政教育经验,加强教师对思政课本质、核心要义等要素的理解,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革新。鼓励教师通过数字学习平台了解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推动高校思政育人主体与校内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专业人才进行交互沟通,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高校内部,发挥党委领导作用,组织团委、教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善管理服务团队,明确工作流程。在校外,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请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进课堂,运用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授思政知识。此外,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父母亲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家风的熏陶,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二是全过程全方位把握学生成长需要。在数字化背景下,可以通过多种新兴技术,对大学生各个方面做到清晰全面的了解。通过线上平台,打通上下沟通的渠道,统计大学生多元的诉求和偏好。通过痕迹分析,做到个体画像与群体分析相结合,补充采集学生的社会实践、思维观点、能力态度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全面把握学生个体和受教育群体的特征。

数字赋能的背景下,还可以进行聚类分析,整体全面把握受教育主体的情况。借助新兴技术,使得截面数据与纵贯数据相结合,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教育主体可以及时调整,紧跟大学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向上反映和交流的渠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建议,缩短反馈的周期,为提升教学实效性提供帮助。

三是善用“大思政课”丰富教学场域。应当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推动个性化和定制化。借助数字化发展,运用新兴科技,盘活思维,推广各类教育终端,打破时空限制,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教育终端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涵盖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真正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同时,“大思政课”的建设需要形成发展合力,而不能是各高校单打独斗。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力量,推进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思政课共享平台,帮助师生在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学习,推进成绩互通、学分互认等机制,也可以通过平台积分激励提升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从多学科、多角度来提升育人效果。

四是数字赋能重构教学资源。在强大算力的支撑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可以收集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快速总结思政教育的得失经验,优化组合教学范式,扩充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们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诉求,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集成。

新兴科技能够挖掘出精品特色的教学资源,打造优质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比如包含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或者实践案例等。新兴科技还有利于精品特色教学资源的传播,数字化的发展使得地区交流日益频繁,拓展了资源的利用边界,给其他地区提供良好的资源及经验借鉴。

五是深化互动创新教学方式。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应当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包含启发式、研讨式等,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思政实践育人的功能,运用实地调研、主题研讨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成长。

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帮助突破以往课堂上干巴巴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局限于使用PPT。实时在线资源库、甚至于混合现实、虚拟现实等都可以融入其中使思政课教学真正活起来,给学生沉浸式和立体式体验,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讲解进行科学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塑造。

(本研究得到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实效性提升策略”(项目立项编号:2021SPWSKT-C-2)的资助;作者单位均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