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网文 | 浅谈“五育融合”

浅谈“五育融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梁钦、杨慧梅 发布时间:2022-11-11 16:08:52

“五育融合”通俗而言是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的融合发展,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的进一步衍生,意旨在“五育”实践的融汇贯通中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五育融合”是加法式教育模式向乘法式教育模式的嬗变,是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向教育改革实践落实的有效方法,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的推进,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价值塑造为导向、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适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不断深化交叉融合理念、完善更新人才培养体系,以精神引领、补齐短板和融合融通为抓手,以实现学生的能力融合、品格融合和精神融合为目标,努力造就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五育融合”内涵何为?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实现各育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重要作用。“五育融合”以克服“五育并举”在实践层面表现出的封闭性与割离性为旨向,纠正了教学活动中把“五育”机械地划分为五大版块的错误倾向,明确了“五育”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渗透关系:德育贯穿于“五育”的各个部分,智育提供智力支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美育塑造精神涵养,劳育发挥实践效能,五个部分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简而言之,“五育融合”就是要把五个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当作是一个整体,通过部分的交织交融,实现整体的统一进步,进而打造综合化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实现人全面且完整的发展。

二、“五育融合”何以为贵?

“五育融合”理念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在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特点、根植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而提出的本土化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教育范式,是符合我国国情世情、匹配我国教育发展现实的正确选择。

一方面,“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诉求也更加多元,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愈加明确。教育要培养的,是全方面的人才、是完整的而非分裂的人才。再加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们的个体成长是多方面素养综合发展的结果。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面临的挑战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都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把握教育活动的协调性、关联性与动态性,通过加强“五育融合”,搭建“五育”之间沟通的桥梁,提升“五育”各部分的关联度与衔接度,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引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与终身发展。

另一方面,“五育融合”是解决教育工作者实际诉求的现实路径。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强化全面性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等“五育”失衡的情况,表现为“五育”内部关系分裂、“五育”整体性缺失的不足。这种割裂的存在样态会导致教育工作者工作开展艰难、教育功利化问题严重。教育具有人本性、系统性与终极性,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主要依据,努力克服素质分裂化、知识碎片化以及学问边缘化的弊端,以教育初心为指向,把“五育”当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来培养学生,真正解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诉求。

三、“五育融合”何以可能?

基于教学活动的导向性、互动性与情境性,“五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必须围绕“五育融合”理念、“五育融合”能力以及“五育融合”实践三方面进行。

首先,必须树立“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教育的初心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回归教育原点,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融会贯通的育人理念。无论是教育方针的制定者、教育改革的落实者还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完整性与整体性、明晰“五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因此,必须引导教育工作者形成“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以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性发展为逻辑旨归,在关注“五育”内部深度融合的同时,聚焦“五育”外部的跨域融合,加强跨界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各育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牢牢树立“五育融合”学习理念,引导青年由被动融合转向为主动融合,自觉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学习,自觉提升全方位素质,发挥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源动力作用。

其次,必须培养“五育融合”的育人能力。育人能力包括教育管理者的统筹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管理上,教育管理者必须制定有助于综合课程实施的策略,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保证优秀师资供给,积极组织学科融合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必须适时更新教育评价体系,要摒弃以成绩为依据的单一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构建以素养为依据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突破学科界限,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将添加式分离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式融合式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跨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以问题为导向,自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各领域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交叉性教学,设计连贯且包含“五育”各部分的课堂内容,梳理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能力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协作、自省的学习态度,改变过去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拓展知识面,培养对多学科的兴趣,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自觉主动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学习活动、锻炼学习能力。  

最后,必须开展“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实践活动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重要方法,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五育”的内部联结,引导学生形成“五育融合”的思维逻辑,最终培养学生练就“五育”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新教学生态,发挥教育活动整体育人的功能。不仅要意识到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模式,结合学生特征、因人制宜开发特色教学课程,还要在课程的安排上谨记主体融合、资源融合和阵地融合的跨学科交叉范式,采用“乘法式”教学策略,把握教学活动的内在一致性,拓展虚实交融的教学空间和课堂内容,通过主题教育、课外活动、项目合作、线下竞赛等形式进行沉浸式教学。通过真实情境,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发挥实践教育的具身性、建构性与情境性,以实现各育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增进学生的体验感,锻炼学生多维互动、协作探究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还要发挥好“五育融合”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增强学生人格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活动的价值使命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的内在机理就是回归教育本真,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与整全式发展。因此,“五育融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个体感受为逻辑起点,提升教育活动的实践指向性与深度感染力,构建“五育”兼容的全域式教学场域,通过名人访谈、对话英雄、精神宣讲等形式,以多元化和动态化的教学,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榜样人物进行直接交流的机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在沟通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以此感召青年、鼓舞青年、带动青年自觉承担使命,自觉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王浩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五育融合”通俗而言是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的融合发展,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的进一步衍生,意旨在“五育”实践的融汇贯通中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