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论文 | 金雪 | 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高校网络育人

金雪 | 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高校网络育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金雪 发布时间:2024-12-17 13:49:45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须积极应对网络育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方式,提高育人实效。

打造网络育人新范式

守好底线、创新机制是打造网络育人新范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首先,各高校应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确保网络育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网络管理,构建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其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识别并防范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风险。通过举办网络安全讲座、开展网络安全演练等方式,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第三,用好网络平台。推动网络思政课程创新,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网络思政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如线上党史学习教育、网络文化节等。这些活动的内容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如,湖南师范大学积极打造校院班三级网络育人平台矩阵,构筑多维宣传体系。通过线上红色歌曲接力传唱、网络直播宣讲微课堂等活动,将网络育人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

优化新媒体平台矩阵

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守好阵地、创新运营、优化新媒体平台矩阵是提升教育效果、扩大影响力、增强师生互动的关键策略。

第一,整合资源,以优质内容实现价值引领。整合校内外网络资源,构建包括新闻网、微信公众号、APP、直播平台等在内的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实现功能互补、互相衔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育人体系。结合时事热点、校园文化、专业知识等,推出多样化的网络育人内容。建立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内容共享和协同发布,提高运营效率。

第二,加强互动,提升受众参与体验。利用短视频、直播、H5互动等新媒体形式,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通过线上教学、翻转讨论等方式,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结合数据智能工具,对各个平台的用户行为、内容表现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优化运营策略提供支持,开发如网络公开课、在线讲座、问答软件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塑造品牌,使网络育人入脑入心。通过系列特色的视觉设计和IP传播,提升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比如,上海海洋大学依托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易帮一”Hi Young易班网络文化节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网络育人新平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激活个体和集体,实现具有海洋特色的网络育人工作新发展。

赋能生态持续性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主客体的转化和交融都产生了较强的影响,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高校要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水平。一方面,注重网络育人专职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育人专职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队伍的网络素养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育人基础知识和实战能力。

其次,高校可构建协同机制,形成网络育人的合力效应。一方面优化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将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师资力量打通。另一方面开拓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网络育人生态的良性发展。

最后,建立科学的网络育人评价机制,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分析数据等方式,了解网络育人的实际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推出新时代宣传干部四力共行计划,由学院单位遴选骨干推荐至学校,以“线上+线下”“常态+专项”“跟岗+培训”工作模式,深度参与学校融媒体各版块建设,覆盖新闻采编、主页运营、媒体外宣、新媒体建设、国际传播等,持续为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注入力量。

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网络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主编、教育部思政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特约研究员。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人工智能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的应用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继理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