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治莹 | 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既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正确处理立德树人与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五个重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实落地。
[关键词] 新时代;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同时对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1](P24)2023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2024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部署教育强国建设,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3]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揭示了立德树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化了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 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认识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的重大意义,就要增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长远投资和持久繁荣的根基。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恒久的战略定力,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专章阐述,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P33)并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当今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的精准把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应当准确理解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从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维度,深刻领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始终保持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时刻牢记兴教育才的初心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P13)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毛入学率达到60.2%,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教育发展成就,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023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核心要义、重要任务和实践策略,并对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加深入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全面部署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并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3]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之深、期待之切、谋划之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的过程,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融合点,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中具有重要地位。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求我们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才能明确奋斗目标、抓好贯彻落实。
3. 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5](P19)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纲领文件和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实践意义。制定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教育系统的工作主线、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包含了未来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和战略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众多领域,其中很多领域都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 相互衔接支撑,既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又充分瞄准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是高校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
高等教育的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会给高校事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建成教育强国,既蕴含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潜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也是高校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大好时机。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求我们应紧紧抓住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机遇,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主动权、主导权,全面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在建成教育强国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和“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关于“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要求高校在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教育强国“五个重大关系”的内在统一。
1. 充分认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3]这一论断明确了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六大特质”,是对教育强国科学内涵的系统阐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要素,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标准,全面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深化发展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六大特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育规律系统认识的新发展,对于教育强国内涵表达的新高度,对于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深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评价的新标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政引领力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进一步聚焦了教育强国建设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性需求;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人民性,凸显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生;国际影响力是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要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关键。总体来看,教育强国“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交织、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根本问题,对培养更多符合教育强国建设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六大特质”中,思政引领力处在首位,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高质量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要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增强思政引领力同向同行,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3]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的论述,构成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基础,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明确了重点、提供了遵循。
其一,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重大关系。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其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三,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大关系。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四,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重大关系。规范有序是前提,激发活力是追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好教育系统外部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其五,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也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
立德树人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遵循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五个重大关系”,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的辩证统一。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把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核心内容,筑牢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四梁八柱,从而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和高校办学的政治导向,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征程中,高校应明确自身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定位,坚守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
一是在把握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中砥砺决心。面对强国建设新征程、科技革命新浪潮、经济发展新格局、人口变化新形势等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教育还存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不契合、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匹配等问题和挑战。建成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锚定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高校要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强国建设之效有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在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中坚定信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从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来看,做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务必要做到坚定不移、坚决贯彻。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转化为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改革解决发展难题,用改革突破发展瓶颈,让教育教学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三是在把握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中保持初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最能彰显一所学校的价值和贡献,必须把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大局,务必要做到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今天的大学生将是二三十年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生黄金期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阔征程完整契合。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稳政治立场,明确党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重大使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涵养宽阔的视野胸怀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是把牢政治方向,在培根铸魂中强化思想引领。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打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链条,构建全周期理论武装、全过程教育引导、全方位实践养成的育人格局。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两者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实施核心课程拔尖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推进各学科深度凝炼专业核心课程,着力打造一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教材建设,着力加强各级规划教材的培育、培优、申报工作,打造集研究、指导、咨询、服务、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课程教材建设专业支撑体系。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在与时俱进中夯实育人实效。要坚持“以情化理”,提升教学感染力,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史论结合中讲透理论之道,在纵横比较中讲深自信之基,在赓续传统中讲活精神之源,在生动实践中解答时代之问。要坚持“同向发力”,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载体,延伸学习链条,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融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融入师生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之中,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三是建强教师队伍,在选优配强中凝聚育人力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涵养教师教育家情怀,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严爱相济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6](P10)要练就过硬本领,主动提升理论素养,夯实专业功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始终坚持学为师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不变的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推动这一工程高质量实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为主攻方向,全面梳理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经验,强化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筑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是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和目标。《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和《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动态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为高校明确了发展的“风向标”和工作的“指挥棒”。高校必须集聚现有资源,兼顾数量、更重质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一批体现学科优势的战略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健全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淘汰一批重复建设、低水平徘徊且对整体学科生态缺少支撑作用的专业。
二是要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才新路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的动力引擎。当前,教学科研“两张皮”、教学实践“相分离”难题仍待破解。高校要推动科教产教协同,建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将最新的重要科技成果写进讲义、融入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科技发展前沿、符合人才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和科研全面转型升级,探索创新力更强、包容性更好、开放度更高的数字教育,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开展本研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不断完善双创实践平台功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
三是系统整合育人资源和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统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集聚资源谋发展,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要统筹教育教学人员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围绕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招生考试以及专业设置等重点工作,推动任务更聚焦、重点更明确、力量更集中。统筹教育教学机构设置,突出归口管理,整体重塑机构职能体系,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职能,推动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统筹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探索实施教授与研究员双轨转化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提升教学要求;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课时费的总体标准和发放机制,建设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教师激励体系,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5] 李强.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6]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