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论文 | 林冬冬 徐硕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林冬冬 徐硕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1期 作者:林冬冬、徐硕 发布时间:2023-02-15 09:45:41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 工作体系的意见》,在“管理服务体系”部分中明确提到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1]2021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在此背景下,深入研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及发挥,对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历史

考察学生社区拥有生活和管理的双重属性,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单元。高校学生社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参考苏联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多人住在同一间宿舍,实行封闭化管理。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加注重学生在第一课堂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社区的管理仅依赖于宿管人员。因此,学生社区在这一时期只具备住宿功能,育人功能尚不明显。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P1416),学生住宿环境日渐改善。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开始浮现。199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3](P192)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德育教育平台的功能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继发布,强调完善辅导员、宿舍和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党员和骨干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明确高校学生社区育人队伍构成,进一步推动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彰显。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学生社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2007年,刘云山在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党的工作进学生社区的有效机制。[5]之后,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区在育人领域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新时代以来,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6]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 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具体路径。2021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指导高校打造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的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2022年,教育部在发布的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余所的高校有效覆盖。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要求,先后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亮点,不断挖掘和优化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发挥学生社区的感染作用,联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7](P249)整体而言,“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此阶段覆盖广泛、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所面临的育人困境

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意识。要促进新时代“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式发展,推动其综合管理模式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势需系统检视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

1.育人力量下沉不够。“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类是入住学生社区的楼栋辅导员,主要负责该社区范围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另一类是后勤管理保障人员,主要负责学生宿舍园区的物业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基础事务。高校后勤管理保障人员受到本职工作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缺乏育人意识、育人效果甚微。面对学生社区庞大的学生数量和复杂的构成情况,辅导员这单支育人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存在一支由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的隐形育人队伍。但当前下沉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尚未形成对学生社区育人的认同感,大多只关注自身业务。辅导员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之间存在育人壁垒,未能形成育人合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育人成效。

2.模式悬空落地落实不够。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院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书院制为基础助力综合管理模式,制定完整的“工作责任清单”和“单位责任清单”,依托党团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人员建设实现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的下沉。另一种是以宿舍园区为依托的学生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在宿舍园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加强宿舍园区党建引领,深化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优势。以党支部为抓手开展育人工作,让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宿舍园区、辅导员常态化驻扎宿舍园区、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融入宿舍园区。上述两种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关注到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一站式”学生社区落地落实不够,学生群体对其管理参与度低、认同感差、获得感少。

3.育人抓手较为单一。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过程中,党建引领是学生社区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路径。但就实际操作而言,“一站式”学生社区往往是以既有学生党支部以及部分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功能性党支部为抓手,通过党支部建设开展组织育人工作。工作中往往局限于党团活动、文化建设等,忽略了专业教育的参与、思政力量的支持、榜样力量的引导。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想状态是各环节的管理力量与育人力量下沉到位,实现全链条育人,原有思政力量仍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现有“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中,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低,对社区所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夯实、专业学习能力提升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长的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存在感低,未能有效促进浸入式教育,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工作实效。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也未能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凸显,未能营造出“亦师亦长”的成长氛围,削弱了学生社区的育人成效。

4.育人理念创新发展不够。在目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过程中,线下育人仍然是主要手段,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关键性因素未得到应有重视。相对滞后的育人理念导致互联网技术未能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中发挥增量作用。各试点高校仅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来满足学生足不出户办理各项事务等浅层次的服务需求,而针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网络思政等深层次的网络育人功能尚未充分挖掘,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对解决学生关切,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解决学生问题的及时性、前瞻性等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的优化路径

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思政体系,以一流思政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以专责思政为核心,以交叉融合为特色,以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支撑,以学生事务管理流程再造为抓手,促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成效提升。

1.明确“关键点”凝聚社区育人力量。学校党委抓总,校党委书记、校长齐抓共管,明确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落实社区具体改革工作。践行“一线规则”,校领导、知名专家担任书院院长,且校领导担任社区楼宇长,深入学生社区联系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部处(院系)领导担任楼长、层长,通过面对面或者线上谈心、举办讲座、参加社区学生活动等方式深入学生社区,增进相互了解;全校辅导员、宿管全部入驻社区开展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精准服务;聘请学业导师、成长导师、朋辈导师、校友导师等各类导师,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分工细则,实现学生教育活动全覆盖。

2.把握“着力点”探索社区育人工作新模式。以书院建设为基础,进行宿舍公共空间改造升级构建集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师生互动、活动开展、情谊培养于一身的新型朋辈引领阵地。构建“四自”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融入社区建设,激发自身成长内在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融入课堂,开展各类评选,如“学霸笔记”等,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推动自我管理升级,通过书院学生会、社区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书院青协等学生自治力量服务社区。激发自觉成长动力,推进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创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找准“切入点”贯穿社区治理新理念。与专业教工党支部围绕学科专业辅导、科研能力训练、创新创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结对共建;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相关专项任务等实际工作需要,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建设“思政名师工作室”,加强党建阵地建设;设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功能型试点党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功能型党支部,激发社区党建活力;成立党建领航站,聘请党政领导、烈士遗属、抗战老兵代表、行业突出贡献专家、青年党员教师代表等开展专题党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4.寻到“突破点”拓展社区功能。构建网上思政引领,线上线下相结合,书记、校长带头,马院教师、思政专家进驻社区讲思政课。通过“精准定位”“精准定法”“精准定制”,聚焦学生大数据画像,三个路径推进网络思政精准配送,进行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学生工作的“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树立“信息化、精细化、个性化、系统化”工作理念,建立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打造心理咨询、资助管理、日常生活、学习指导、学生事务、就业创业服务等涵盖多项业务,配备自动打印终端,扎实推进让学生“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立一支24小时全覆盖的线上线下舆情言论、心理危机识别队伍,实现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干预、第一时间解决,及时全面了解学生诉求,探索社区版“枫桥经验”

5.培育“创新点”完善社区育人新路径。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学科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举办相关活动,建设学院文化阵地,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每周科研”“学者午餐会”,搭建学生社区“体验+实训+落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3+3”学生社区跨学科创新创业模式。将心理和就业辅导站引入社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定期开展宿舍之星评选、社区文化节、大腕下午茶、庭院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院一品”育人矩阵和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 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冯刚.改革开放40年 教育编年史(1978—201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5]刘云山.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5).

[6]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

[7]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 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林冬冬,海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徐硕,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梦茹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