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
论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
蓝汉林 仲 帅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5)
[摘 要] 从爱国主义视角回顾和反思苏联政权的垮台何以导致国家的分裂,对于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上追求认同“苏联人民”身份,热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拥护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共党史、苏联国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教育形式上重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文化宣传和揭露批判。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目标上忽视“苏联民族”观念的养成、内容上没有处理好爱国同“三热爱”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启示我们:当代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注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利用重大节庆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处理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 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当代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8)02-0086-005
苏联的建立是20世纪惊动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苏联解体同样是20世纪震撼世界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各种解释,以求破解历史的谜团,给当代人以启迪。笔者从爱国主义着眼,探讨苏联原本一个政权的更迭何以导致国家的分裂,以期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有所启示。
一、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概况
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基本内容。当然,随着时代和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苏联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目标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
1.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其一,认同“苏联人民”身份
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实现“苏联人民”。在列宁看来,“人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是一个包含阶级性含义的政治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切反对反动统治和剥削阶级的先进阶级,其阶级成员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另一个方面,“人民”的概念还包含“民族”的意思。民族是一个由阶级组成的社会实体,同一个民族中,既有被剥削的阶级,也包括剥削阶级。在苏联,由于剥削阶级被消灭,全体人民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此时列宁所追求的“苏联人民”是指在苏联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差别的无产阶级的大家庭。列宁深刻地认识到,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要复杂得多,所以他坚持用教育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一直到后来的斯大林、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都追求“苏联人民”这一目标的实现,但他们没有列宁这样的耐心,“忽视了民族的进程和社会的进程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反过来加剧了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高涨。”[1]
其二,热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列宁指出: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沙皇俄国时期,爱国就是维护沙俄反动统治的遮羞布,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布尔什维克是反对的。在苏维埃时期,爱国就是热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正义的、进步的,是我们所拥护和必须的。所以,革命的红色、共产党的党徽和闪耀的五星构成了苏联国旗的基本元素,印有镰刀和锤头的共产党党徽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苏联各个时期,都把热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其三,拥护苏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在《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说:“正是为了同国际社会主义‘加强联系’,就必须保护社会主义祖国,谁要是对无产阶级已经获得胜利的国家采取轻率的态度,他就是在破坏同国际社会主义的联系。当我们是被压迫阶级的代表时,我们不曾轻率地对待过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的问题,我们从原则上否认了这种保卫。当我们已成为开始组织社会主义的统治阶级的代表时,我们就要求一切人严肃地对待国防。”[2](P271)这表明: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前,俄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爱国”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反人民的行动。当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政权,爱国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利益取得了根本的一致,所以,列宁说:“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不是奴才心目中的那种自豪感)的利益同大俄罗斯(以及其他一切民族)无产者的社会主义利益一致的。”[3](P112)因此,苏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即拥护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2.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苏联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之本。苏联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使全体人民从理论上高度认同苏联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理论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苏联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同苏联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以及后来不同历史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思想理论观点,强化苏联人民对现实苏联国家体制和苏共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从而增强苏联人民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心和建设国家的责任。同时,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敏锐性、警惕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
其二,苏共党史和苏联国史教育
苏联高度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苏共党史和苏联国史教育。通过苏联革命史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到苏共和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崭新国家的建立,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国家创建的不易和艰辛。通过苏联建设史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到苏共为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而建立的丰功伟绩,认识到现实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同祖国共命运的思想和情感。
其三,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社会主义竞赛,教育人民群众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不断增强民族之间和全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3.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其一,学校教育
苏联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苏联基础教育水平大大提高,苏联解体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苏联的小学、中学、大学都十分重视用课堂教学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历史传统”和“历史英雄人物”,使青少年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在大学的教学中,通过苏共党史、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社会实践
苏联十分重视通过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2年苏联专门通过一项关于改进博物馆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苏联的博物馆数量很多,苏联解体前,共有1 800多个国立博物馆,1万多个由地方文化部门、机关、企业、农庄和学校建立的各种博物馆。一些党政机关、工厂学校等也会积极组织单位人员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圣地去参观访问,参加“我们的祖国——苏联旅行考察队”等。开展会见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的老战士,收集人民功臣的遗物,关心老战士和烈士家属,调查无名英雄的名字和事迹等活动。
其三,文化宣传
苏联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宣传工具,对人民群众进行积极的爱国主义宣传和引导。在苏联,每年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上经常发表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社论或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出版部门经常出版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电台也定期播放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以来各个时期流行的优秀歌曲等。城市的雕塑、纪念碑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多年来,苏联不断在一批城市和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场地兴建大型纪念像。仅在莫斯科市,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领袖、革命历史人物的纪念像规模较大的有近几十处。
其四,揭露抵制
在冷战时期,西方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武力颠覆别国政权的方法,转向以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输出为主的和平演变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苏维埃生活方式”来对抗“西方生活方式”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之一。一方面,苏联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腐朽性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另一方面,苏联对西方的宣传品是严厉查禁的,他们对入境的外国人检查十分严格,每年没收带有政治、宗教色彩和黄色内容的宣传品多达几十万件。苏联对进口外国电影的控制也比较严格。苏联电影院放映外国影片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
二、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反思
应当说,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过积极作用,抗击法西斯主义、取得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及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近些年,有人认为当年苏联全民公决的题目是“是否赞同新联盟条约”,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实质上,这是要建立一个除了名义上还叫苏联,其实承认所有加盟共和国都是主权国家,可以和外国建交,可以决定一切内部问题,资源均归各国所有的“新联盟”。如此看来,那些投了赞成票的,非但不是赞成“保留苏联”,恰恰是赞成废除苏联。这样一个惊人的结果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检讨和反思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忽视了“苏联民族”观念的养成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促使了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的诞生。统一的民族意识和观念成为维系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精神力量。许多国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都把唤醒和培养统一的民族意识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苏联境内最多时存在近200个民族,相当多的民族是伴随着原先所在国加入联盟后,而成为苏联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但是,这些民族无论在历史渊源、血缘关系还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没有较多的联系,没有更多的相似,甚至民族之间还存在历史的仇恨,发展的巨大差异。苏联官方也意识到这一点,把培育和强化“苏联人民”的意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希望阶级差别被消灭后,民族意识和差别也会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步淡化消失,苏联人民的观念意识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强。但是,民族意识的影响和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民族和民族意识的历史消亡是十分漫长的,并且,苏联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政治概念是无法取代民族观念的。这就导致了苏联各个民族之上始终缺乏一个统一的民族意识,也就形成不了统一的民族情感,这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其二,教育内容没有处理好爱国同“三热爱”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爱国同热爱苏维埃、热爱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即“三热爱”之间的关系,这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列宁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党和苏维埃的职能要划清,苏维埃的任务是将各种行业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组织起来、团结起来”,[4](P31)“由苏维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政治领导”。[5](P221)也就是说,苏维埃、苏共、社会主义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斯大林继承了列宁这一思想,把爱国和“三热爱”有机统一起来,使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三热爱”。在卫国战争中,“保卫苏维埃!”“保卫斯大林!”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口号。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继续坚持并强化爱国内在的包含“三热爱”。在苏联末期,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鼓吹公开化和自由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泛起,叫嚣爱国不等于爱党爱苏维埃爱社会主义。这些错误思潮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得到苏联当局的默许和纵容,直至全面放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其三,教育形式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上,列宁主张采用灌输的方法。他说,意识形态的领域,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去占领,先进的思想理论观点不会在工人阶级的头脑中自发的形成,需要从外部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应当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灌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灌输要发挥最大的效果,一个重要前提是灌输内容的科学合理。与此同时,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侵袭,必须要给予有理有力的回应。但是,苏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片面强调对西方意识形态的防守,强化书报检查制度,积极构筑防火墙,但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宣传,面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困惑,苏联当局没有组织有效的思想理论回应,结果内部的灌输内容缺乏说服力而大打折扣,外部的严防死守却没有守住。当苏联主动拆除防火墙时,长年累月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瞬间崩塌。
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启示
苏联爱国主义教育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有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当然,苏联爱国主义教育也有过失误或不足,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借鉴。当前,威胁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破坏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国内外势力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猖獗。这要求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这要求我们从苏联爱国主义教育正反两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1.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还是一种外在的自觉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内涵和重要体现。苏维埃俄国成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由于签订了暂时损害国家利益的《布列斯特和约》而受到孟什维克等所谓的爱国主义分子的猛烈抨击。列宁对此进行反击,批评那些只从抽象的爱国主义原则出发,而忽视了具体的情况和历史的条件,进而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时至今日,少数人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实则干着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也制造类似于“人权大于主权”的谬论,企图瓦解人们热爱国家的思想基础,侵犯他国的利益。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必须把是否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评判真正的爱国者的基本标准,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
2.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国家大多数是民族类型的国家,一个统一的民族和民族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联最多时有200多个民族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政策的失误,苏联始终没有提出和形成统一的“苏联民族”,反而加剧了各个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高涨,分离主义思想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不同于苏联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除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外,在此之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意识,这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P40)因此,当前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把培养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长期以来,苏联表面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却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更为严重的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倡导所谓的自由化和公开性,最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使人民群众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等这些涉及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苏联只存在70多年,民族融合的历史十分短暂,各民族之间没有形成牢固的精神纽带,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十分脆弱。这一点既有历史进程的原因,也有苏联当局民族政策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旦出现外部危机,或者内部治理出现问题时,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大大增加,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反观中国,在几千年民族融合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个民族为此都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兴旺发达的奥秘所在。因此,我们要警惕外来文化的侵袭,反对去中国化、放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错误倾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之内化到每一位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5.利用重大节庆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和形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最佳效果。苏联重视重大节庆日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红场阅兵、星期六义务劳动日等教育形式,发挥了很大的功能,一些如红场阅兵等形式仍被今日的俄罗斯所沿用。除了苏联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成就或灾难,比如以色列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中国也非常重视重大节庆日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除了传统的国庆节之外,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教育人民勿忘历史。
6.处理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7](P187)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而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连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帮助过那些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过积极的国际主义援助。对于中国来说,苏联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曾经提供过大量的无私的援助,这一点应该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当然,苏联后期实行了大国沙文主义,没有处理好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的关系,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这启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和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既不能坚持狭隘的爱国主义,只管本国的利益,置他国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别国利益,这最终也会损害本国的利益,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也不能不顾自身的国力,没有原则、没有限度的援助其他国家,最终也会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宋伟.“苏联人民”神话的破灭——浅析阿兰·贝桑松的“民族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2).
[2]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陈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