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爱国主义理论阐释 | 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崔晓丹 彭庆红 发布时间:2020-09-15 10:38:52

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崔晓丹  彭庆红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在情与理的关系上,要坚持爱国情感和理性爱国相统一;二是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要坚持爱国认知和行动自觉相统一;三是在古与今的关系上,要坚持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统一;四是在中与外的关系上,要坚持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相统一;五是在点与面的关系上,要坚持典型示范和群众参与相统一。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20)05-0071-00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P128)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当前,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背景,理性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又平稳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一、情与理的关系: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

爱国,首先可能呈现为一种主观的感性情绪,如何践行“爱国”,才涉及是否符合理性的问题。从发生时序来看,形成积极的爱国主义一般都离不开从直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情感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情感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激扬爱国之情又要讲清爱国之理。

爱国情感使人产生爱国动力。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感受或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任何情感都会成为促使人们进行实际行动的某种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P211)爱国首先是一种情怀,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4](P7)人们对于自己祖祖辈辈生活、成长的故国家园,会从心底自然而然生出一股浓烈的情感,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强制,这种天然的、纯朴的、自发的真挚情感,饱含对祖国的锦绣山河、骨肉同胞,对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殷殷关切和深深眷恋,是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浓烈的爱国情感就不会生成强烈的爱国意识,更难以形成具体的爱国行为。人们的爱国之情平时往往内蕴于心,但一遇到重大事件的引发,比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遭遇钓鱼岛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便会以一种慷慨激昂或是群情激奋的方式展现出来。可见,爱国情感激发是形成爱国意识、产生爱国行为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

理性爱国助人辨明爱国方向。“理性是指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按照逻辑思维规律以及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5]简言之,理性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不会因情绪极端而盲目,不会因头脑发热而冲动。理性爱国就是要学会对国家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理性分析和看待。爱国主义的表达绝不能恣意妄为,而应予以理性规约,只有认清“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史情”,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得以升华。近年来,“精日辱国”事件的频繁发生,表明部分国人不仅对一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缺少清晰认知,而且还时常受到外部思想观念蛊惑,折射出的正是理性爱国教育的缺失。[6]这从反面警示我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只有注重理性力量的彰显与引导,将爱国之理明透清晰、深入人心,人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谈爱国、去爱国,使爱国行为在有理有节的轨道上坚持得更持久。

坚持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情感犹如发动机,产生爱国动力;理性犹如方向盘,决定爱国方向。[7]情感一旦失去理性的制衡,容易使爱国方向偏离正确轨道,进而演变成一种盲目的、冲动的、排外的激情释放。比如,内心狂热、观点偏执的爱国表达。有些人感动于爱国的庄严性、神圣性,他们不善思辨,爱国主义表达情绪化、极端化,习惯于在网上呐喊,在微博、微信上留言,喜欢对别人标签化、污名化。这些人的爱国主义是个人泄愤式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情感的培育离不开理性引导的要求。反之,理性如果缺乏丰富情感的支撑,也容易使爱国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试想在一个没有激情、没有情感支撑的国家,人们缺乏强烈的爱国情感,那么困危之际、危难之时,爱国者也很难英勇无畏挺身而出。因此爱国如果脱离情感而只讲理性,理性也将变得空洞和无所适从。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之间,情感既不能淹没理性,理性也不能丧失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学会动之以情,又要学会晓之以理;既要重视助推爱国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又要重视理性爱国的引导与规约。在实践中,不仅要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更要使人们学会如何适度约束、克制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既要帮助人们区分什么是客观、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什么是主观、狭隘、消极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要善于引导人们在看待和分析爱国问题时,主动跳出狭隘的舆论氛围和局部环境,以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应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明确,爱国绝不能演变成为情绪澎湃下的一时之意,而是要转化为经由理性思考后的慎重选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就是在培育人民爱国情感日益增强的同时,爱国心态也必须日趋理性,如此,爱国行为才能更加持久、深层和强劲。

二、知与行的关系:爱国认知与行动自觉相统一

《纲要》明确强调: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此,知行合一,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然而反观当前一些人的爱国主义表现,既存在知而不行、明知故犯的现象,也存在不知而行、无知莽撞的现象。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形成爱国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形成爱国认知,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要爱国、什么是爱国,并懂得怎么样爱国。人们的任何爱国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建立在人们对国家的认知基础上的。知中国才能更好地爱中国,爱国认知是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实践的思想认识基础。康有为说:“凡为国者,必有以自立也。其自立之道,自其政治、教化、风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肤,铸冶其群俗,久而固结,习而相忘,谓之国魂。”[8](P129)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要通过政治、教育、风俗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认知,使其融入血脉,沉淀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国魂”。

实现行动自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所谓行动自觉,就是要把对爱国的认知最终落实到建设国家、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9](P12)可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更不是停留在嘴上喊喊,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报国之行,是眼下我们肩上沉甸甸的光荣使命。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言行一致的践行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对国家有贡献、对民族有责任,而且要对社会有回馈、对人民有付出。任何时候,只有既知道自己该如何爱国,而又积极付诸于行动的爱国,才是爱国主义的正确表现方式。

坚持爱国认知与行动自觉相统一。在知行关系上,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知,也要强调行,且这两个过程并非彼此割裂、互不相干。“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正确的爱国认知为指导的实际行动才能行之有效,以行动自觉验证的爱国认知才是真知灼见。离开正确的爱国认知,爱国行动容易变得偏激和盲从,缺乏相应的爱国行动,爱国认知也很难树立和得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对涉及爱国主题的内容进行学理分析,做好理论支撑,使人们知晓爱国内涵,也要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认同践履爱国主义行为准则,使其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正确认识和处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知行关系,就是要把形成爱国认知和实现行动自觉结合起来,以树立正确的爱国认知为前提,持续推动人们爱国行为的自觉,以爱国行为的体验和经验为助力,不断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爱国认知。

三、古与今的关系: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既凝聚了历史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古与今时间概念的背后实质,承载的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沉淀下来的一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正确处理好弘扬历史传统与结合时代特征的关系。

弘扬历史传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10]人们之所以对祖国无限依恋,不仅在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经历着共同的历史事件,分享着共同的集体记忆,更在于他们延续着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而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由于我们对先辈留下的文化成果和精神禀赋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保护。自古而今,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观念的灌输和教化;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兴国安邦”“精忠报国”,无不映照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和成效。可以说,爱国主义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前行的强大动力。

结合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其主题和内容也定当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主题,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不断变化的国家面貌和世界格局中,传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认知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某些国家的逆全球化现象?如何看待在外交谈判中的一些让步与妥协?怎样理解我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和科技被打压现象?怎样理解留学生学成之后的不同选择?面对这些鲜活的现实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仍停留在一些传统爱国理论的讲述,或者历史人物感人事迹的介绍,是难以实现当代嬗变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新现象、新理念作出新时代阐释,方能提高实效。

坚持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古与今的关系认知,贯穿着人们关于爱国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也不能厚今薄古、以今非古。一个时期以来,以肆意歪曲历史、抹杀历史真相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混淆视听。其中,既存在拿“是否有利于现代化来衡量历史事件”的以今非古现象,也存在通过“虚无国史、党史”来以古非今现象。正是受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诋毁,中国伟大发展成就被漠视,进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被极大弱化。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详细阐释好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重视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还要讲清楚盲目否定历史传统、一味贬低中华民族的恶劣影响。此外,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是伴随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鲜明的时代主题。尤其是,当前“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不一致”“爱不爱国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等一些错误观点,正成为误导人们爱国认知的重要障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代主题结合得更紧密,与社会发展契合得更深入,与思想变革融合得更透彻,方能对错误言行进行更有力的批驳与纠正。正如《纲要》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有的时代内涵。总之,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沉湎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幼稚漫语,也不能单纯追求各种教育形式的变样翻新,而必须坚持弘扬历史传统与结合时代特征相统一,以实质而深刻的教育内容为根本。[11]

四、中与外的关系: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相统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纷繁缭乱,给爱国主义也增添了许多模糊认识。其中,既有民族意识扩张,肆意践踏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问题,也有民族意识弱化,动摇国家执政根基的问题。因此,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理论上弄清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将二者相统一,尤为重要。

立足民族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所当然的要求。由于各个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爱国主义的起源与内涵就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脱离民族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然会在民族内部产生不适和抵触,因此,立足民族要求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和民族性。对我国而言,立足民族,主要指立足中华民族这一大的民族共同体概念。当今世界,尽管经济全球化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性来看,以单一国家为民族主体的结构依然是全球化进程中最主要的治理单元。任何人都产生并归属于具体的国家,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国家空间,与自己的祖国有着诸多关联。哪怕在互联网时代,个体活动空间很容易实现从国家内部扩展为全球,但最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依然离不开自己的祖国。可见,国家这一组织形式仍然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参与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的基本单元,而承认并适应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会使爱国主义教育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丰富的意义。

面向世界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回避的选择。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世界眼光、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开放心态,在比较鉴别中认清本国与他国,在博采众长、自主吸收中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2](P58)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比如,资源枯竭、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种族冲突等,这些都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平等共治和齐心协作,单独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解决。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各国只有合作才能战胜灾难。因此,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更博大的世界胸怀,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和国际交流,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既内含着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依据,又包含着世界范围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其民族性与世界性是逻辑关联的:世界性离不开民族性,以立足民族为基础;民族性融贯于世界性之中,以面向世界为指向。一方面,立足民族,绝不是要我们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近年来,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有所抬头,一些人打着爱国旗号,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幌子获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清楚,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令人自豪的发展成就,但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承认差距,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推动本国的发展进步才是真正的爱国之举。另一方面,面向世界,也绝不是要我们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弘扬爱国主义若不能主动适应国情发展需要,则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全盘西化等错误观念的束缚与缠绕。总的来说,立足民族就是要坚守本源、保持本色、维持底线,面向世界就是要视野开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展示世界各国灿烂的文明成果;既要看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看到世界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成分;既要阐明中国是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合作中不断学习、发展了自己,也要讲清人类文明是在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碰撞交融中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五、点与面的关系:典型示范与群众参与相统一

《纲要》既强调“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又强调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抓住重点与关键,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要注意广泛性与覆盖面,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典型示范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抓好的关键。典型示范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人物作为学习典范的思想工作方法。真正的先进典型不仅是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标杆,而且可能发挥跨越时代的精神旗帜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向先进人物看齐,争相效仿,并逐渐向周围辐射,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树立了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闪光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鼓舞人们投身报国之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树立了李保国、黄大年、王继才、张富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虽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突出的行为表现,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可以说,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核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他们正是这一目标和方向的具象化。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

群众参与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注重的基础。群众参与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利于群众、帮助群众的事办成群众自己一起来做的事,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使人民群众的爱国心态日渐成熟、爱国情感日益增强、爱国认识日趋理想、爱国行为更加自觉。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遵循。毛泽东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13](P138)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必须突出教育活动主体、对象的群众性。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爱国的“剧中人”,而不是“旁观者”。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典型示范与群众参与相统一。“点”与“面”,两者之间不仅存在数量上的不同,而且蕴含着质的差异。这里的“点”就是要突出重点,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这里的“面”就是要顾及全局,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一味地宣扬“点”,或一味地强调“面”,都有可能制约教育的实效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目的就是要用榜样激励人、鼓舞人,汇聚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注重“群众参与”的规模效应,是因为新时代的长征路,呼唤每一位实干家、追梦人、建设者,主动融入建设祖国伟大事业之中,勠力同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典型并不一定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很有可能近在眼前,在群众身边。弘扬先进典型,既需要“面”上找“点”,善于从群众中发掘热爱祖国的闪光者、奉献祖国的典型人,确保典型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也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加强引导,为先进典型的树立和成长搭建平台和桥梁。发动群众参与,既需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爱国主义主题,营造浓厚爱国氛围,也需要“点”“面”结合,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方法手段,打通网上网下,涵养人们的大国心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崔秋锁.理性和非理性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9,(11).

[6] 沈东.冲击与回应:新时代青年理性爱国主义的“社会化”转向[J].中国青年研究,2019,(5).

[7] 柳礼泉,黄艳.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的辩证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1).

[8] 康有为全集,第10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 刘梦溪.文化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别[N].北京日报,2019-07-22(11).

[11] 刘英.“理性爱国”——当代爱国理念的新构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陈  娟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在情与理的关系上,要坚持爱国情感和理性爱国相统一;二是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要坚持爱国认知和行动自觉相统一;三是在古与今的关系上,要坚持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统一;四是在中与外的关系上,要坚持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相统一;五是在点与面的关系上,要坚持典型示范和群众参与相统一。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