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服务 | 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 | 思政精品项目案例库 | 实践育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大学生长江大保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新范式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时间:2024-12-02 13:47: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时代号召,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开展“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共抓大保护”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打造专业化、可持续、重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聚焦国家战略,发挥学科优势

弘扬生态文明“主旋律”

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伟大事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地处长江流域腹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实践优势,聚焦长江流域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科普宣传、普法教育等领域,通过有组织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文化科普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伟大实践,形成“长江大保护”实践育人品牌,开拓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
图片
团湖北省委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9所高校

启动“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


聚焦模式创新,坚持系统规划

打好实践育人“组合拳”

 突出育人导向,着力构建“三科三融”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新模式。学校以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为导向,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打造以科学考察为特色、科学研究为核心、科普宣传为重点的“三科”育人路径,形成以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育人理念,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范式,通过生动实践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彰显独特优势,打造了行走在山川河流的“大思政课”。深度挖掘提炼学科专业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育人特色、实践形式,创新开展“长江+科研科考”“长江+社会实践”“长江+文化科普”实践育人活动。聚焦长江流域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推动实践活动从“长江源—长江上中下游—长江口”全覆盖,把“山河变课堂、素材变教材、授课变互动”,高标准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脑人心。

       强化资源融合,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联动机制。以“长江大保护”行动专项工作领导组为核心,搭建专家顾问组、项目工作组、宣传推广组等多工作组协同机制,联动学校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实现“学校—学院—师生”上下贯通。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工作扁平化管理,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各部分工作左右联动机制。以长江大保护行动生态文明实践育人为抓手,打通与长江流域地方政府、相关高校、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建立“校—地”“校—校”“校—企”等多领域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

聚焦育人初心,增强辐射影响

画好专业报国“同心圆”

坚守育人初心,服务国家战略,引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师生接力踏遍祖国山河,坚定投身西部、建功基层、地质报国的使命选择。依托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长期在长江流域开展科学考察,建设综合性实习基地13个,相关科研立项60余项,开展相关讲座、活动1000余次,2万余人投身长江保护和发展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工作。在示范引领带动下,近年来学校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创业,为自然资源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传承地大精神,践行地质报国,引领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宗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本领。连续三年,在省内发起“长江大保护”专项社会实践,组织80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社会调查团队,1万余名学生把长江所需、流域所盼与自身所学所长结合起来,做“长江大保护”的传播者和践行者。2022年,37名师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以实际行动寻得“源头活水”,向全社会发出长江大保护倡议,在青藏高原解锁生态文明“无字书”,上好长江保护“思政课”。
图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师生

在格拉丹东山脚下发出“长江大保护”倡议


弘扬长江文化,讲好地大故事,引领青年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长江领域文化为媒介,以科普教育为抓手,加强长江主题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以“长江大保护”为题材,创排全国首部长江大保护科普话剧《守望》,讲述了三代地质人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间的感人故事,积极传递保护长江的价值理念。持续开展原创话剧《大地之光》公演,让科学求真精神深入人心。打造“山河为证”网络思政大课,将一代代地质人为祖国地质事业贡献青春和热血的故事搬上舞台。打造长江源科考师生宣讲团,在长江沿线流域各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宣讲近50余场,辐射学生2万余人。
图片

“长江大保护”原创科普剧《守望》公演

聚焦拓展推广,加强协同联动

锻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突出统筹谋划,构建“长江大保护”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推进“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工作机制。注重全员育人,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问题协商、育人共商”工作模式,实现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注重全过程管理,明确实践选题、实践路线、实践任务、实践效果,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挺膺担当。

结合学科优势,突显“长江大保护”实践育人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优势,推进专业融合,吸纳各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示范精品,通过实施专项社会实践、开展长江源科考、创排科普剧目等,不断强化示范引领。丰富实践路径,多形式开展科考科研、社会实践、文化科普等实践活动,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范式。

强化资源整合,完善“长江大保护”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推动全流域一体化行动,整合长江全流域实践资源,建设全域“大平台”。省级层面注重引领示范,开展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实践“大示范”。用好用活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协同讲好“长江大保护”的生动育人故事,建设全员“大师资”。充分创新课堂形式,融合专业实践、野外科考、社会实践等载体,建设特色“大课堂”。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