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工匠精神 | 典型人物 | 陈兆海

陈兆海

发布时间:2023-02-02 17:17:30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26年工作在测量一线,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开箱、架设仪器、后视、放样……5月10日早8点,在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现场,48岁的陈兆海表情严肃,手扶仪器开始测量。直至下午1点半,光明路隧道内导线布设结束后,他才长舒一口气,准备吃午饭,此时工装已被汗水浸透。

测量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小的误差就会对后期施工产生重大影响,是真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工人需要利用精密仪器“穿越”厚厚的岩层,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测绘分析。这个精细活儿,陈兆海干了27年。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他参与的都是艰巨复杂的大工程:30万吨级矿石码头、国内首座航母船坞、双层地锚式悬索跨海大桥……那些在人们眼中的工程奇迹,在他眼中则是无数个点线交织;一个个大国工程精准建成的背后,是他不允许超过厘米级偏差的匠人匠心。

1995年,技校毕业的陈兆海在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当上了测量工人。由于干活的家伙什儿——全站仪价值不菲,且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学徒满三四年后才有资格独立使用。为了早日掌握技能,陈兆海认真记录师傅的每个步骤、每个动作,下班后再对照理论书籍仔细揣摩,睡觉前也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反复回忆。

有一天,施工现场急需一组测量数据,可师傅正在休假。在大家催促下,紧张的陈兆海扛起机器上场了。因为生怕出错,他反复测量计算好几次才把数据报上去。第二天师傅看完数据后,直接把全站仪交给了他。仅用半年多,陈兆海出徒了。

2004年,陈兆海参加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建设,由于所处外海,水深流急,高端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陈兆海每天必须追着海流一路小跑,将40多斤重的“测深水砣”扔入海底测定高度,测深读数时间要在水砣触及海底的2到3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那段时间,陈兆海一连几天吃住在海上,手中的“铁疙瘩”,每天要扔成百上千次。300多米的码头,一年的校验时长,不服输的陈兆海终于将精度控制在10厘米内,为水下基础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该工程最终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为追求高精度,陈兆海愿意向极致环境条件挑战。在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中,为保证“两塔三跨”受力均衡,两个悬挂点之间的悬索安装精度要求极高,陈兆海每次组织测量放样都要手持棱镜带头爬上120米高的索塔顶部进行作业。由于施工海域离岸超出一公里,就算风平浪静,高耸的索塔也是摆动不停,赶上季风天气,人站在塔顶更是战战兢兢。在300多个日夜里,陈兆海总是第一个冲到塔顶,一测就是两三个小时,成了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保证了所有悬索安装一次性完成。

如今,陈兆海正参与建设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综合应用水下摄像、远程传输、三维成像等技术,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使沉管水下安装技术迈上崭新台阶,推动我国测量技术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陈兆海27年如一日追求测量精准的极致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测量行业传奇,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陈兆海榜上有名。颁奖词这样评价: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对此,陈兆海说:“27年前上班第一天,师傅跟我说工程测量很辛苦,问我喜欢这个活儿吗。我说我对测量这活儿挺感兴趣,我能吃苦。这些年,我更加觉得,做人要像给仪器调水平一样,这是基础,要端端正正;做事要像校准仪器一样,这是准绳,要经得住考验。真诚释放自己对测量的喜爱和执着,以严谨和自律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任务,就是用心呵护师傅在我心里埋下的那颗‘匠心’的种子。”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