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成长”社区管理服务团队
东南大学入选“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二批试点单位后,强化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管理监督,确保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学生社区实现整合协同,在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新形势、新要求来看,社区作为育人阵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和凸显。社区师生互动还存在面上活动多、思想层面深度交流少、社区育人实效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组建“伴·成长”社区管理服务团队,大力加强学生社区综合治理,推动学生社区向“一站式”转型发展,建设开拓面向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高地。团队成员均为中共党员,具有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强,涵盖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年龄梯队横跨70后至90后,结构优化合理。
一、运行机制
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的重要举措。依托教育部第二批建设试点高校,东南大学“伴·成长”社区管理服务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成长定盘、成长赋能、成长服务、成长托底”四大成长计划出发,进行高质量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建设开拓面向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高地,形成了“4D社区”的运行机制,构筑社区同心圆,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基础。
二、建设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以学生生活园区场域,成为课堂之外学生思想交流、能力提升等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作为 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 瞄定发展方向,为学生“成长定盘”。
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政策落实—朋辈榜样—名师引领”三位一体的价值引领体系,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规划,引领青年大学生奔赴梦想,形成坚定信念,具备责任担当。
优化评奖评优体系,提升“金字塔”结构育人实效。团队不断完善评优评奖体系,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借助精细资助信息化系统认真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和完善本科生“金字塔”结构评优评奖体系,形成以单项奖、竞赛奖三好学生等为基础的“金字塔”塔基体系,为学生提供提升竞争力的机会;形成以校长奖、国家励志奖学金、至善学子奖、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为主的“金字塔”中坚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形成以国家奖学金、五四青年奖章等为顶尖的“金字塔”塔尖体系,成为领军人才的攻坚力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东南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鼓励奖、东南大学单项奖等校设奖学金改革,进一步提升校设奖学金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各类奖助学金覆盖人次达13202人,并对在学业、科研、竞赛等领域取得优秀成绩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发挥朋辈榜样力量,建立“至善学子”宣讲团。实施“至善—金字塔”本科生奖优体系,在体系获奖学生中选拔、培训。深入学生社区开展宣讲活动,发扬“至善学子”宣讲团典范力量,为全校师生讲述青春故事,让榜样引领作用深入学业、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每学年选拔优秀榜样成员,按照四季主题结合专业特色组织社区宣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组织“最具影响力”学生榜样进学生公寓主题教育沙龙活动,打造学生公寓思想文化教育阵地,让同学们在榜样的力量中收获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活经验,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直面问题、克服困难、做好未来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学生心声关切,搭建“相伴”师生社区交流项目。团队紧扣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发展大计和奋斗目标,进一步促进师生融合,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在大类、学院中开展微沙龙、下午茶、小型户外活动等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让教师尤其是专业线名师深入到学生社区,面对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心理动态,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关切,点拨人生道理。
(二) 做好桥梁纽带,为学生“成长赋能”。
团队通过多元化群体引领,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平台搭建,以多元化育人模式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赋能。
选育优秀民族生骨干,打造“红石榴”成长园。团队聚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铸魂、人格润心、学业强基、素质赋能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小石榴大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系列学生社区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在学生社区开展多项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优秀骨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少数民族学生优秀人才蓄水池。
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开展“金钥”课程计划。从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出发,以学生社区为育人场域,团队开展“金钥”课程计划,持续关注社区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需求,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需求,量体裁衣,采用“成长服务循环”模式,通过在学生社区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帮扶、就业指导、体魄强健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建设“反哺”活动平台。为搭建受助学生感恩社会、自立自强的有效平台,团队以资助社团为依托,指导五个学生公益性组织——唐仲英爱心社、瑞华筑梦公益平台、伯藜学社、新地郭氏公益协会、曾宪梓春晖社,围绕“践行公益、感恩社会”的共同原则,着力打造各类社区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践行感恩之心,在经济赋能的基础上,实现心理赋能、学习赋能和实践赋能,更加深入地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为时代培养更多“领军人才”;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勤工助学岗位,使受助者参与学生社区基层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社区建设中感知劳动价值、感受美育内涵、推动美育、劳育与社区生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 浸润环境教育,为学生“成长服务”。
学生社区空间是管理服务的重要环境,团队着力健全治理机制,彰显全员效应,通过构建纵横结合的文化治理体系,做到文化治理全覆盖,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将情感温度融入日常服务工作,多角度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成长成才资源,使学生“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秉承“四化”原则,构筑社区网络工作体系。团队以“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检查标准化”“育人长期化”为目标,建立“社区长—楼长—层长—舍长”学生社区常态工作体系。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社区长,选拔、推荐122名优秀学生担任楼长,291名学生担任舍长,积极做好学生公寓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组建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每学期开展1—2次公寓安全教育,协同公寓管理员开展4—5次卫生检查,联同学院辅导员、职能部门共同保障社区安全稳定。通过建立门禁系统,及时将学生学习生活数据和分析对比情况系统反馈,如每晚学生晚归未归信息等,进一步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科学评价、趋势预警等功能,以智慧化精准服务学生成长。
挖掘育人元素,打造社区“家”文化理念。发挥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中的作用,建设与维护“健康、安全、文明、整洁”的宿舍环境,每学期开展1—2次劳动教育品牌实践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焕然一新”卫生大扫除,加强宿舍卫生文明建设及表彰。充分挖掘社区育人元素,把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引入长廊、门头及墙体,不断打造温馨的环境文化;组织社区岗位体验等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举办公寓主题教育系列沙龙、导师下午茶等沙龙,建立情感充盈的互助文化;借助学生自我管理座谈会征询和解决学生困难等方式,建设人性化的自治文化;开展“诵经典”、“‘寓’见美系列展”等文艺赛事,培育师生高雅的行为文化。
夯实创新载体,扩大服务学生的公寓宣传阵地。在学生公寓围合搭建宣传大屏,学生参与拍摄公寓安全教育宣传视频,制作“榜样在身边”宣传讲演视频,进一步深入学生社区发挥引领作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四) 完善保障体系,为学生“成长托底”。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团队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宗旨,优化、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排查,精准帮扶,倾心服务,力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学生健康成才托底。
细化资助体制机制,完善学习生活障体系。团队修订了《全日制本科学生奖励条例》、《全日制本科学生校长奖学金评审办法》、《全日制本科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实施办法》等14项奖优助方法,保证了评选维度丰富多样、扩大了荣誉奖项覆盖范围,紧密贴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以保障学生学业生活的可持续性为出发点,团队在“奖助贷勤补免”的资助政策体系之下,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金钥匙”课堂以及“至善学子”宣讲团等相关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发展,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因任何困难而受到影响,形成精准完善的学生档案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课程、精神或心理等方面的资助,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掘潜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建立高效便捷的学习生活资助服务体系,简化各类资助项目申请流程,并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支持,确保所有的资助流程公正透明。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精准化帮扶。精心设计预科班课程,有效衔接预科到本科的教学计划;实施院校二级联动,骨干教师开设“连心在线”线上社区小课堂、党团学生骨干开展“伙伴同行”结对计划;全面开展学业帮扶,在学生社区开展“学长有话说”学习成长分享会、“学长学姐说”经验分享会、“很高兴认识你”学生分享会、“线上学习加油站”等;精心组织研学实践,为少数民族学生配备研学导师和研学伙伴,亲历科研过程;进阶式将理论知识的构建延伸到课外研学的实践中,有效实现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优化社区管理机制,精准协同干预危机事件。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建设,构建片区、楼宇、楼层、宿舍和学生全覆盖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打造“学院—系所—班级”纵向管理与“学院—社区—宿舍”横向服务相互作用的运转机制,使得管理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持续提升全体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以优化社区机制建设为抓手实现管理工作精准度和有效性提升,推进学生社区精准建档、精准干预、精准服务: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周报制度”,提升重点关爱学生名单准确性,做到关爱学生“一人一档”精准建档;加强对学院周报个案的工作指导,协同相关部门参与和指导学院制定社区帮扶方案,做到“一人一策”精准干预;引导辅导员走进社区,深入学生身边,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和身心困难,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实现精准服务。
三、育人成效
“至善学子”宣讲团榜样育人品牌项目自实施以来,已招募两届成员497人。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先进榜样,引导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激昂青春梦想。面向全体本科生,展示优秀学子风采,举办“新生季”、“启航季”、“致远季”和“校庆季”四季主题社区宣讲会,截至目前已开展社区主题活动近200余次;面向宣讲团成员,促进榜样自我成长,开展“春华秋实”团长沙龙、“五育培训班”、“最具”专题分享沙龙近50余次;2023年,共有300余名获奖学生榜样进驻学生社区,活动覆盖学生数近万余名。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年度人物、励志之星等优秀学子,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刊载。
“相伴”师生社区交流项目自开展以来,团队联合兄弟高校、学院,跨学院大类,以“师生交融,助力成长”为主题,邀请名师大家300余名,举办“相伴”师生交流活动300场,新媒体平台发布推送200余篇,总阅读量近10万人次。
“金钥”课程计划实施至今,已累积开课179门次,覆盖超过4057人次,成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的资助育人品牌。
“红石榴”成长园建设至今,团队每年选育2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切实培养好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着重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民族认同及价值传承,并且能够胜任未来的国家化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实施至今,已累计开展活动80余场,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培育体系建设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反哺”活动平台开始建设以来,每年共开展文化学习、创新实践、志愿服务等学生社区活动42项,覆盖超过4500人次。共设立965 个勤工助学岗位,其中长期岗位431个,临时岗位534个,每年累计参与社区勤工助学共计3087 人次。